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机械化提升,而是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当前教育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塑造,注重促进学生深层学习素养的提高,以此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内,而是真正以可持续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即应在这一改革背景下注重对课程进行优化,切实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其中,计算能力正是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的基础能力之一,这将为学生未来数学活动的开展打下重要的方法基础,使学生能够以计算为路径切实解决多种数学问题。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真正结合计算教学的具体形式,通过对计算内容进行开发或是教育方法进行优化的方式,真正为学生搭建提升个人计算能力的平台,为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仅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要求教师创新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计算为教育切入点,通过对计算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关键把握,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学生整齐划一、干净利索的生活习惯。同时,借助错题学习,从中查找问题和不足,更易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反思意识和纠错能力,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计算能力是支撑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的核心能力,在小学阶段做好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工作,不仅仅是课标与教材布置的机械化教育任务,更是为学生未来数学活动的持续参与所提供的重要基础。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切实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求,对计算内容相关课程进行开发以及对传统计算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制定具体培养策略的方式全面推动计算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为学生搭建更高效的学习平台,切实推动其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1]。
一、提升意识
教师可利用上课前几分钟开展游戏活动,以接龙的形式进行“你来出题,我来答”的趣味数学口算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全班同学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以使课堂拥有浓烈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比赛,得奖品”的形式,让同学们间互相进行比赛,促进学生间的感情,提高课堂的活跃性,锻炼同学们的计算能力[2]。 口算能力。 为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常用的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凑十法”口算。观察式子中的数字,利用互换性将可以结合为整数的先加在一起。如27+5+15=?启发学生:15+5=20,可以先把好算的两个数凑成整数,调换加数的位置,利用它们的互换性,更容易得出答案。
(2)“分解法”口算。“分解法”是指可以把式子中的某一个数,拆分成其他两个数的乘积。用其中一个数与原式子中的第一个数相乘,更容易得到答案。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0×8=800。
(3)技巧口算。式子相乘,让他们个位与个位相乘,得出的数值个位数做积的个位,十位数做积的十位。原来式子中的两个十位数相乘,做积的百位。这样就更容易得出答案。
2.笔算是关键。
大家都知道笔算是数学考试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例如,在每堂数学课的前十分钟,让同学们进行笔算计算题。保证笔算计算题的“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多同学认为,计算是最操心的一种题目,只要一步错,那么就会步步错。只要写错一个数字、多写一笔、少写一个点等都会造成连贯性的错误。这就使得数学中计算题的正确率很低。其实,这还是由于学生计算题练习的“量”不够。教师可以每周组织进行一次笔算比赛,让同学们把笔算重视起来[3]。 简算意识。 “简算”根据其字面意思,不能理解为简单计算,而是要挖掘数学中的内在联系,使整个题目之间产生必然的关系。简算需要学生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需要有一颗认真仔细的心;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只有做到以上这三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简算这种特殊手段。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1.格式规范习惯。
老师们在教育学生时,要重点强调,学生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仔细阅卷,根据题目挖掘内在含蓄的隐藏要求,然后再进行答题。无论是否会计算这道题,一定要先列出算式或方程式。在答卷时,要求学生做到字迹工整,仔细、认真看清出题者要求后再进行作答。
2.审题习惯。
有些出题者为了考验同学们是否有审题的习惯,经常用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字以及符号干扰学生。没有良好审题习惯的同学,就会很轻易被测试出来。所以学生对题目要深层次地挖掘,理智果断地分析,不能看到一个点,就沾沾自喜,一定要看清题目,否则盲目地进行数字推理,没有任何意义,偏离了出题者的方向,结果必然错误[4]。
数学中的应用题与计算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考查大家是否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只有适当地多做题,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审题习惯。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否则,大量的累积毫无意义。做一道题时,学生首先要观察它可以分成几个小部分,利用化整为零的思想,一步步进行计算。计算之前再想一想可有隐藏条件,是否可以更加简便地得出正确答案。 验算习惯。 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确保计算正确。验算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其中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逆运算也就是从后往前进行重复计算,是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最恰当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避免出题者设置的陷阱或者是自己计算时造成的失误。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三、创造条件,引导计算
1.创造条件。
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知识、只会计算,还可以通过形式,让同学们真正意义上热爱计算,让计算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可创造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条件,让同学们从中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必然联系,让其自愿地进行计算。 自主学习。 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学习。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特征,老师做出相应的改变,让同学自觉接受,学习数学,把比较法、互换法等经验性数学带入自己的脑海中,真真切切地学习数学。
3.搜集错题,巩固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而应用问题就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应用题的内涵在于学生理解了应用问题后,用数字对问题进行计算。由此也可以看出计算能力的作用。由于应用问题的难度较强,因此,学生在完成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错误,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同一类错误触犯多次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作业进行反思,更没有养成搜集错题的习惯,使学生错而不自知,因而无法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能力。
四、创设情境,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会学得更加容易。所以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之后,教师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可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给出问题,然后学生作答。学生在情境里计算,会产生更多求知的欲望,会更加认真地去动脑思考,计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可乐6元1瓶,牛奶8元1瓶,买2瓶可乐和5瓶牛奶,一共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要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只需要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已有的计算过程进行填空就好。虽然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了解了没有括号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但他们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算。因此,在指导学生解决这道题目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和两名学生模拟购物:学生A从教师那里购买2瓶可乐,学生B从教师那里购买5瓶牛奶,然后教师让其他学生计算一下A、B两位学生一共需要付给教师多少元。这时候,学生都会很有兴趣参与计算,并且很容易就明白应该先分别将A、B两位学生需要付给教师的钱算出来,然后再将两人要付的钱加起来。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计算6?2+8?5时,算出6?2=12后,为什么不是先加8得20再乘5?”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已经懂得了这道算式的计算步骤,因此很快就回答:“因为6?2=12是购买2瓶可乐的钱,而8表示的是1瓶牛奶的钱不是5瓶牛奶的钱,当然不能先加上8再乘5。”这样一来,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对“在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法则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计算的学习也更加感兴趣。教师正是通过创设真实计算情境的方式,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5]。
五、掌握算理和算法的多样性
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但是算理和算法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老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将原本枯燥难懂的算理算法知识转变为更加趣味生动的表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一般会向学生教授自己所认为的合理算法。当前,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基本学情出发,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计算方式,让学生能走出某一种算法的限制,培养创新意识,突出学习主体地位,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探索计算过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计算思路,在头脑风暴后选择更为合适的算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但是这并不表示算法越多越好。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多个算法,优化算法,筛选出高层次的算法。
六、以过程体验强化算理理解
在以往的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对计算知识算理的理解,过分强调训练在学生计算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意在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在题海模式下建立起对计算知识的深刻印象。然而这更多地仅仅是使学生建立机械化的印象,未能使学生通过理解的方式掌握实际的计算方法,在未来实际应用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活动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创新性地优化当前计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验计算知识的探究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为学生灵活运用计算知识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计算知识的具体内容打造以科学探究方法为框架的问题系统,将问题作为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媒介,使学生真正体验计算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这一模式下,教师应首先以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储备,使学生对前文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使其初步梳理出大数加法和减法的具体形式。之后,教师应提出对比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前文所学内容进行对比,以此使小学学生从突出的对比关系中自主探究本课计算方法的特点所在。在问题系统引导下,学生将对课程知识进行抽丝剥茧的探究,由此真正使学生体验计算算理产生的整个过程,以此为学生后续计算活动的参与打下重要基础。

总之,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将对其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素质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兴趣激发、优化思路、巩固基础、培养习惯等策略的实施,更易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其计算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合理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非常重要。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