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单一、理念滞后、设备不足的现实困难,紧跟时代,发挥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信息化优势,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成为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本文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为例,对音乐类公共课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校音乐教学系统打开教学新思路、解决合唱课程的教学难点和痛点,为大学生的合唱学习提供便利,为艺术教师的合唱训练提供帮助,从而提升“合唱赏析与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音乐教育;信息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技术和手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教育平台,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将信息化教学落实到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当中,配合艺术教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更能感受到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成为当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为例,从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策略等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改革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公共艺术音乐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开设较为普遍、实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高校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合唱比赛和群众歌咏活动做好了基础训练。该课程虽然是各高校多年开设的常规课程,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1.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薄
多年来,音乐教师在合唱训练课程中基本按照专业音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实施教学。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发生理论、合唱声音训练、合唱作品创作背景讲解、作品赏析和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长期的练声训练会让学生感觉乏味,加之人数众多,无法一对一指导,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后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学生无法科学地进行自我训练。究其根源:问题一,教学形式单一,使得合唱课堂上演唱的音准、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特点和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问题二,教学内容单薄,赏析和训练的合唱曲目有限,很难给学生一定自由选择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个性发展;问题三,教学评价形式传统,学生演唱的音准、节奏等问题,不能及时指导和纠正,导致合唱水平提升受限。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教学,很难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1]。
2.信息化教学理念模式滞后
通过20多家高校的走访调研数据得出,70%以上的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的合唱赏析和训练教学仍然停留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合唱曲目逐字逐句教唱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停留在熟悉乐曲的训练上。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就很难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使课后学生加强自学,效果也不佳。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学生将会养成错误的音准观和节奏观,对后期合唱曲目的情感表达训练,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性,借助信息化手段,延申音乐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运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满足学生合唱基础训练的个性需求,提升”合唱赏析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足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信息化教学的建设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教学硬件设备设施不足。通过调研,90%以上的合唱类课程不是在有专业设备的音乐教室或者合唱教室上课,而是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65%以上的课堂没有确定音高的基本乐器,仅有35%的课堂会给教研室配备一台电子琴,上课前老师提前借用。因此,音乐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导致音乐教师在进行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70%以上要安排理论课或者赏析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在软件上下功夫,作为硬件设施设备的补充,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通过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的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而言,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到现代音乐的创作方式,再到学生日常听音乐的手段音乐课在实施教学的信息化上有着先天优势。
1.音乐教学需要场景延展来拓展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赏析教学,还是演唱训练教学,都需要一个想象的延展场景来实现音乐情感情绪的烘托,这就是音乐教学中讲的“视像”,在赏析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时候眼睛里要有画面。在教室上课,怎样才能做到眼睛里有画面呢?信息化手段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画面来延展视觉场景,起到补充和引导“视像”的效果。第二,则是运用VR等虚拟场景的手段,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信息手段,实现音乐视像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信息化教学对于延展音乐教学“视像”场景具有强大的优势[2]。
2.现代音乐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产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音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尤其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音乐制作、数码技术记录音乐、贮存音乐已经成为了时代主流。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音乐本身就是电子信息的产物,从歌曲的MIDI编曲、配器,到数码录音技术,再到CD光盘储存、闪存技术的mp3音乐和用手机App欣赏的贮存“云端”的音乐等,信息化技术已经根植到了每一个音乐作品当中。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要实施信息化技术是时代发展、高校艺术教学改革必然经历的过程。音乐作为信息化发展的见证和产物,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才是真正应时代之需。
3.学生日常欣赏音乐的手段信息化
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中欣赏音乐的手段便是运用手机App进行检索,个性化地完成欣赏过程。例如:网易云、酷狗等音乐软件。这些软件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很熟悉、习惯地使用这些信息化手段,从而在习惯上就很愿意建立全新的信息化音乐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学习渠道,进一步优化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合唱经典作品赏析教学和合唱作品实践排练等三大模块。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的授课内容包括:合唱发声训练、音高音准训练、节奏对位训练以及和声融合训练,通过以上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合唱的基础发声和演唱的基本训练。合唱经典作品赏析教学的授课内容包括:合唱作品赏析的方法、合唱审美的标准和尺度、合唱经典作品赏析,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合唱经典作品的赏析能力,教会学生感悟音乐情感,处理合唱作品的方法,为唱好合唱奠定好情感基础。合唱作品实践排练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大量合唱曲目的训练,通过作品排练的实操,提升学生合唱演唱的能力[3]。
根据以上三种教学内容的特点,下面就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人工智能技术又怎样发挥作用来进行分析。
1.语音识别在合唱歌唱基础训练中的运用
在合唱歌唱基础训练中,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速度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弹奏钢琴,示范演唱,让学生跟着教师模唱。这种逐字逐句的模唱方式不仅效率低,对于几十名学生的合唱队而言,教学效果也不佳。课堂上教师没有大量的时间去一个个纠正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但是只要有一个学生有问题合唱发声教学就没办法进行。这个痛点怎么解决呢?信息化教学可以运用一款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校音乐教学系统来延长教师的手臂,将音准、节奏、速度三项作为训练内容,学生对着手机演唱训练曲,软件通过录制人声,通过既定的歌谱系统自动分析出音准、节奏、速度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样的软件学生可以反复回放、训练提升音准、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性,提升声音的分辨能力和纠错能力。这款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校音乐教学系统,学生针对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可以进行自学和自训,以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解决了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让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作品的完成。
2.数字录音技术制作多声部分轨范例音频
在合唱训练中,学生识谱能力弱,声部旋律把控力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分声部,分场地进行训练,效果比较好,但效率太低。为了提高合唱的教学效率,教师提前把合唱曲目的各声部分轨录音,在合唱训练课之前把合唱谱和声部分轨音频发给学生,学生跟录音模唱,课前完成声部旋律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仅需要进行简单的分声部复习便可以合排。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处理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显著提升[4]。这是浅层次的方法,让不同声部同学提前学习旋律。还有更深层次的训练方法。例如,以女高声部为例,老师提前完成四种音频的录制,包括:钢琴伴奏、女高声部音频、女高声部+钢琴伴奏音频、其他多声部+钢琴伴奏音频。这样多层次的音频,学生可以提前完成“识旋律”“和伴奏”“混和声”三大任务,为课堂的教学提前做好准备。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中的运用
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合唱作品的情绪表达,体会到合唱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分析作品、赏析作品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更好地完成后面合唱作品实践训练,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信息化教学实施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合唱作品,然后现场讲授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教师讲课的制约和影响。如果此时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精品课程,提前完成作品的赏析以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等内容的学习,在课中再次赏析作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表演、分组演唱等形式,让学生自我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赏析合唱经典作品的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表演的能力[5]。
4.VR虚拟现实体验在经典作品赏析中的运用
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音乐情绪的“视像”来引导学生完成音乐欣赏的“共情”要求。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用语言描绘音乐带来的画面感,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也可以在课件上给学生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视像”真实感不够,学生“共情”体验感不强。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尝试“智慧课堂+VR虚拟现实”的形式来配合教学,让更加真实的虚拟现实的情景给学生以想象的画面。例如,赏析男生无伴奏合唱《鸿雁》时,运用VR虚拟技术,将辽阔的大草原和天空中列队飞翔的大雁的画面通过虚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运用“音乐+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合唱艺术作品赏析,构建无法替代的审美体验。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实施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合唱声乐基础训练一对一指导的可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公共艺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能够较大程度地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人工智能;音乐教育;信息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技术和手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教育平台,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将信息化教学落实到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当中,配合艺术教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更能感受到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成为当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为例,从公共艺术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策略等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改革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公共艺术音乐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开设较为普遍、实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高校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合唱比赛和群众歌咏活动做好了基础训练。该课程虽然是各高校多年开设的常规课程,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1.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薄
多年来,音乐教师在合唱训练课程中基本按照专业音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实施教学。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发生理论、合唱声音训练、合唱作品创作背景讲解、作品赏析和训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长期的练声训练会让学生感觉乏味,加之人数众多,无法一对一指导,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后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学生无法科学地进行自我训练。究其根源:问题一,教学形式单一,使得合唱课堂上演唱的音准、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特点和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问题二,教学内容单薄,赏析和训练的合唱曲目有限,很难给学生一定自由选择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个性发展;问题三,教学评价形式传统,学生演唱的音准、节奏等问题,不能及时指导和纠正,导致合唱水平提升受限。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教学,很难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1]。
2.信息化教学理念模式滞后
通过20多家高校的走访调研数据得出,70%以上的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的合唱赏析和训练教学仍然停留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合唱曲目逐字逐句教唱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停留在熟悉乐曲的训练上。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就很难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使课后学生加强自学,效果也不佳。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学生将会养成错误的音准观和节奏观,对后期合唱曲目的情感表达训练,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性,借助信息化手段,延申音乐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运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满足学生合唱基础训练的个性需求,提升”合唱赏析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足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信息化教学的建设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教学硬件设备设施不足。通过调研,90%以上的合唱类课程不是在有专业设备的音乐教室或者合唱教室上课,而是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65%以上的课堂没有确定音高的基本乐器,仅有35%的课堂会给教研室配备一台电子琴,上课前老师提前借用。因此,音乐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导致音乐教师在进行安排授课计划的时候,70%以上要安排理论课或者赏析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在软件上下功夫,作为硬件设施设备的补充,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通过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的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而言,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到现代音乐的创作方式,再到学生日常听音乐的手段音乐课在实施教学的信息化上有着先天优势。
1.音乐教学需要场景延展来拓展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赏析教学,还是演唱训练教学,都需要一个想象的延展场景来实现音乐情感情绪的烘托,这就是音乐教学中讲的“视像”,在赏析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时候眼睛里要有画面。在教室上课,怎样才能做到眼睛里有画面呢?信息化手段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画面来延展视觉场景,起到补充和引导“视像”的效果。第二,则是运用VR等虚拟场景的手段,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信息手段,实现音乐视像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信息化教学对于延展音乐教学“视像”场景具有强大的优势[2]。
2.现代音乐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产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音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尤其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音乐制作、数码技术记录音乐、贮存音乐已经成为了时代主流。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音乐本身就是电子信息的产物,从歌曲的MIDI编曲、配器,到数码录音技术,再到CD光盘储存、闪存技术的mp3音乐和用手机App欣赏的贮存“云端”的音乐等,信息化技术已经根植到了每一个音乐作品当中。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要实施信息化技术是时代发展、高校艺术教学改革必然经历的过程。音乐作为信息化发展的见证和产物,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才是真正应时代之需。
3.学生日常欣赏音乐的手段信息化
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中欣赏音乐的手段便是运用手机App进行检索,个性化地完成欣赏过程。例如:网易云、酷狗等音乐软件。这些软件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很熟悉、习惯地使用这些信息化手段,从而在习惯上就很愿意建立全新的信息化音乐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学习渠道,进一步优化公共艺术音乐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公共艺术音乐教育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公共艺术选修课“合唱赏析与训练”的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合唱经典作品赏析教学和合唱作品实践排练等三大模块。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的授课内容包括:合唱发声训练、音高音准训练、节奏对位训练以及和声融合训练,通过以上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合唱的基础发声和演唱的基本训练。合唱经典作品赏析教学的授课内容包括:合唱作品赏析的方法、合唱审美的标准和尺度、合唱经典作品赏析,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合唱经典作品的赏析能力,教会学生感悟音乐情感,处理合唱作品的方法,为唱好合唱奠定好情感基础。合唱作品实践排练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大量合唱曲目的训练,通过作品排练的实操,提升学生合唱演唱的能力[3]。
根据以上三种教学内容的特点,下面就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人工智能技术又怎样发挥作用来进行分析。
1.语音识别在合唱歌唱基础训练中的运用
在合唱歌唱基础训练中,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速度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弹奏钢琴,示范演唱,让学生跟着教师模唱。这种逐字逐句的模唱方式不仅效率低,对于几十名学生的合唱队而言,教学效果也不佳。课堂上教师没有大量的时间去一个个纠正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但是只要有一个学生有问题合唱发声教学就没办法进行。这个痛点怎么解决呢?信息化教学可以运用一款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校音乐教学系统来延长教师的手臂,将音准、节奏、速度三项作为训练内容,学生对着手机演唱训练曲,软件通过录制人声,通过既定的歌谱系统自动分析出音准、节奏、速度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样的软件学生可以反复回放、训练提升音准、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性,提升声音的分辨能力和纠错能力。这款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高校音乐教学系统,学生针对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可以进行自学和自训,以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解决了合唱的歌唱基础训练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让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作品的完成。
2.数字录音技术制作多声部分轨范例音频
在合唱训练中,学生识谱能力弱,声部旋律把控力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分声部,分场地进行训练,效果比较好,但效率太低。为了提高合唱的教学效率,教师提前把合唱曲目的各声部分轨录音,在合唱训练课之前把合唱谱和声部分轨音频发给学生,学生跟录音模唱,课前完成声部旋律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仅需要进行简单的分声部复习便可以合排。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处理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显著提升[4]。这是浅层次的方法,让不同声部同学提前学习旋律。还有更深层次的训练方法。例如,以女高声部为例,老师提前完成四种音频的录制,包括:钢琴伴奏、女高声部音频、女高声部+钢琴伴奏音频、其他多声部+钢琴伴奏音频。这样多层次的音频,学生可以提前完成“识旋律”“和伴奏”“混和声”三大任务,为课堂的教学提前做好准备。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中的运用
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合唱作品的情绪表达,体会到合唱技巧在作品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分析作品、赏析作品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更好地完成后面合唱作品实践训练,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信息化教学实施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合唱作品,然后现场讲授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教师讲课的制约和影响。如果此时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精品课程,提前完成作品的赏析以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等内容的学习,在课中再次赏析作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表演、分组演唱等形式,让学生自我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赏析合唱经典作品的能力。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表演的能力[5]。
4.VR虚拟现实体验在经典作品赏析中的运用
在合唱经典作品赏析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音乐情绪的“视像”来引导学生完成音乐欣赏的“共情”要求。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用语言描绘音乐带来的画面感,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也可以在课件上给学生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视像”真实感不够,学生“共情”体验感不强。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尝试“智慧课堂+VR虚拟现实”的形式来配合教学,让更加真实的虚拟现实的情景给学生以想象的画面。例如,赏析男生无伴奏合唱《鸿雁》时,运用VR虚拟技术,将辽阔的大草原和天空中列队飞翔的大雁的画面通过虚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运用“音乐+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合唱艺术作品赏析,构建无法替代的审美体验。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实施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合唱声乐基础训练一对一指导的可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公共艺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能够较大程度地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