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鄂西地区聚居了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聚居人口最多。土家族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衍生出的一系列民族特产值得被大众所关注,并且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土”色生香推广计划在对土家特产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对土家特产现状的思考,并且依据当地的文化特性,制定了多个行之有效的创新性举措,希望在推广土家特产的过程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且接受土家族的文化,让土家特产得到焕然重生。
关键词:鄂西地区  土家族特产  土家族文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一、鄂西土家族及土家特产简介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少数民族,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土家族集中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武陵山区,属于高山溪峒地带,境内地貌复杂,有巫山山脉、武陵山脉以及齐岳山脉三大山脉。当地垂直差异突出,境内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高处海拔约3000米,最低处仅有60多米,由于高度不一,故而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400毫米,湿度大,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主要集中在宜昌的五峰、长阳两县和恩施州地区,造就了鲜明独特而又灿烂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族称为“毕兹卡”,系氐羌族群。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土家族掌握并传承了多种传统工艺,如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也留下了多种土家族特产,如张关合渣、腊肉腊肠、土家粑粑、土家十大碗、土家四道茶、油茶汤等。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所以部分特产具体时间已经无从考证,然而由于鄂西地区历史上多元文化互动频繁也被学者誉为“文化的沉积带”和“聚宝盆”,[1]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土家族“渔猎农耕”的传统文化,也赋予了其坚韧热情的民族性格。历史上的鄂西地区民族交流频繁,从颇具历史的茶盐古道就可以一探究竟,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深居大山的生产生活环境渐渐与当代社会脱节。随着“十四五计划”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开展实行,加强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坚实,从而为当地的经济状况带来了部分改善,但自然环境带来的日积月累的限制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二、土家特产现状
鄂西地区沟壑纵横,森林广布,气候湿润,多为岩溶地貌,同时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地理区域的不同使土家族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淳朴、热情、团结、勇敢的民族性格,以及生存即是哲学的思想理念,反映到民俗文化中,就演绎为咸、辣、麻、腊的饮食习惯以及细密精巧的民族技艺。土家特产以饮食类为主,其中又有像是“苞谷粑粑” “米仔糖” “桃片糕” “柏杨豆干”等之类的特色小吃,诸如“凤头姜” “榨广椒” “土腊肉” “血豆腐”之类的菜肴佳品,又有“肉末合渣” “洋芋/苞谷饭”之类的主食;[2]另外就是手工类产品,如享誉盛名的西兰卡普等。除了传统文化的演化,鄂西地区的土家特产还有“富硒”一大卖点。以恩施州为例,当地为世间罕见的硒矿富集地区,高硒(0.80-3.00㎍|g)以及极高硒(>3.00㎍|g)土壤分布广泛。[3]随着十四五计划的推行,鄂西当地也充分采取了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举措,土家民族特产也就和当地的灵山秀水充分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众多游客脑海中一段流连忘返的记忆。
1.源头:诞生于每家每户,遍布鄂西地区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土家族始于西周时期,战国时期的疆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四川盆地东部、湖北恩施等地区。有专家指出,今天的土家族就由西周初期的巴国演变而来。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寥寥几句却道出了土家族这富有神秘色彩的起源。再加之深山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极为不便,致使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深植在每位土家儿女的心中。走进鄂西,在山间水畔,随处可见似隐居的土家人家,并且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土家特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
茶酒文化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饮食特色,每家每户都会自己种茶采茶。宣恩的伍家台贡茶也有着“皇恩宠锡”的美名。至于酒文化,则是每个土家儿女勇气的象征。相传乾隆年间,沿海倭寇泛滥,皇帝召集土家将士奔赴东南地区,驱逐倭寇。土家每个士兵出行前都以吸管咂一口酒,故而形成了“咂酒”的习俗,成为土家一大特色。西兰卡普在茶酒的香气上也织就了一片锦绣。西兰卡普以土家人每日生活入绣机,《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 “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土家族擅长织作,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经纬交错,一挑一织,民族风情一览无遗。油茶汤更是当今土家族人的一种家常饮料,许多人仍是每餐不离“油茶汤”甚至“一日不饮,则神不清爽”。[4]此外,土家族还有著名的张关合渣、油茶汤、柏杨豆干、凤头姜等多种知名特产。
2.传播:土家特产多作为旅游附属品走向全国各地
近年来,鄂西地区交通发展迅速,旅游业成为当地的一个明星产业,崭露头角便势头强劲。旅游业的发展也助力了土家特产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鄂西地区山脉交错,海拔较高,高差明显,形成了与黔渝地区截然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以恩施大峡谷为例,三叠纪地层和二叠纪地层相汇,气势恢宏,云龙地缝被誉为“地球最美的伤口”,两岸飞瀑流泉,古木苍翠,让人目不应暇;七星寨景区的“一炷香”被称为大峡谷的镇谷之宝,“一炷香”高150余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当中的岩石抗压强度是800千克每立方厘米,傲立千万年不倒,引得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一睹鄂西之美。
由于大自然的山水是带不走的,流连忘返之余能带走的只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土特产。土家腊肉腊肠,“一红一绿”(利川红和恩施玉露),西兰卡普以及苞谷酒等便于携带的土家族特产便成了广大游客的最优选择。土家特产也因之走遍各地,在其所及之处留下了唇齿留香的土家味道,也在人们的脑海中勾画了丰盈饱满的土家形象。土家特产作为旅游附带品走出鄂西相对于其他渠道较为普遍,也能更好地将土家文化带入大众群体。
3.印象:价格低廉,口味独特
由于鄂西地区为多山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稻作作物的生长,所以苞谷、土豆、红苕等粗粮就成为主食首选,进而演变出各种特产。例如晚清时期的巴东县,“里中以脱粟、大小麦为上食;荞麦、燕麦次之;采蕨根作粉,佐以大豆,则为下食” ;来凤县的山谷贫民“不常饭稻,半以苞谷、甘薷、荞麦为饔飧 ”。[5]巴东也有俗语“好玩不过鹤峰州,苞谷洋芋是对头”。也由于当地特产的原料都出于本地,制作过程多为个体农户手工制作,成本较低,再加上土家族人们淳朴的民风民俗,以致成品价格也比较低廉,利润单薄。
土家族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为其土特产注入了灵魂,不管是不同于广式香肠的咸辣味腊肠,还是位列五大织锦之一的西兰卡普,抑或是回味悠长的咂酒和玉露,都能让人感受到土家文化的厚重和古朴。土家族人以最原始的加工方式,辅之以世代相传的加工手法,让这些载有土家风味的物品迭代继世。
三、从土家特产的生存现状中发现的问题
1.制作方式为家庭小作坊式,标准不一
土家特产因其历史悠久,出家入户,随处可见,导致成品标准不一。例如,土家糍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质量衡量标准,多数人只是依靠感觉进行制作,不少以此谋生的个体小商户为了自身利润,制作出来的产品品质不一。以宣恩“洋芋粑粑”为例,恩施各个县市价格并不相同。粑粑的口感上虽然是大同小异,但是细品之下差异尽显,若想打造一个独立的土家族特产品牌,其家庭作坊生产衍生的标准不一会成为其强力阻碍。
2.当地传承意识淡薄
由于当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期望过高,鄂西地区又居于深山,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谋求发展,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没有强烈的传承意识,容易造成土家文化后继无人的状态。以西兰卡普为例,西兰卡普起源于乡土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审美姿态和“尚俗”的气质。其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手授,技术烦琐,经济效益低下,也需要高强度的劳动,这与当代娱乐快捷的生活节奏形成巨大的反差。传承人也渐渐由人皆可作变为寥寥无几,尽管已经有国家非遗传承的荣誉保护罩,年轻人也是鲜少愿意静心学习,传承弘扬土家文化,这就容易造成土家特产的传承出现断代,土家味道再不“土家”。
3.宣传力度不足,渠道单一
当下流行的商品宣传方式已经由线下推广逐渐演变为线上推广,尤其是自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推广一度引领潮流。而在土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途径中,自媒体平台的运用还略显生疏,土家特产本身潜力巨大,除了所熟知的匠人匠心,口感独特,产品富硒也是一大卖点。鄂西恩施州是“全球唯一探明独立硒矿床”所在地,当地产品原料土生土长,含有丰富的有机硒。而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高达72%,有40多个国家缺硒。硒被誉为“抗癌之王”,对医治肿瘤有神奇的效用,同时对心脑血管、肝脏、胰岛等皆有修复功效。然而更多人知道鄂西土家特产的方式仍是旅游所衍生的民族文化附带销售,对产品并没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认识。
四、进行地思考与创新
1.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统一标准,树立品牌意识
鄂西土家族特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不破则不立,若要谋求发展,更应该注重现代产业模式的构造,完善土家特产的产业链条,从选材到生产到出售再到文化传播,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品牌的推广。但是因其自身特性,也不能盲目模仿,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风格,给产品注入灵魂,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有底蕴有内容的土家品牌。根据产品属性,结合当下实际,出售的商品不只是产品,更承载着文化,只有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保证特产的品质,才能更好地让土家族文化被大众所认可。
2.制定多元传承策略,注入年轻血液
政府在土家特产的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对品牌进行推介,对土家特产进行更多的宣传。另外,就是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塑造模范传承者,在经济方面和生活方面给予便利,吸引更多不得不外出谋生的年轻血液留在当地,愿意同土家特产共同发展。
3.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多种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就当下而言,自媒体平台将是推介特产的优选之一,其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产出效益较大,所以可以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商业资源,充分利用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且可以塑造民族代言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辅之以当地生活片段的展示,借助网络的共享快捷的特点吸引大众的目光,让大家对土家产品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向大众推广土家特产,扩大品牌知名度,从而进行成功的营销。
结语
  土家特产的生存与发展恰恰反映了土家族在当代应该寻求怎样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将祖宗文化传承下来。土家族更应该合理进行特产推介,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赋予到静物之中予以生命和灵魂。借助当下风行的营销方式,把握发展时机,充分发挥硒富集地区的区域优势,同时应该保留民族初心,匠心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土家文化的独特与美,树立一个明晰有力的品牌,同时借助品牌效应,让土家文化得到重生。运用创新手法,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这样这朵盛开在民族大家庭中的花才不致凋零。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