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研究目的: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分析促进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建议和意见。采用自编问卷及量表对江西省部分师范高校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每周锻炼频次在1-2次占比较多,每次锻炼时间在15-30min范围内,从不锻炼学生占比虽少,但不容忽视。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是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学校因子、经济因子、体育认知因子、父母因子等,总体方差解释率在74.513%,说明这些因子决定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故此,学校和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应提供良好的政策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 公共体育 师范类大学生 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体育在人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面对多年下降、令人堪忧的学生体质状况,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却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与学生体质之间关系密切。故此,分析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建言献策,干预师范类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推进作用[1]。
二、调查对象与测量工具
1.调查对象
2020年4~6月在江西省内高校发放2轮预测试问卷,分别对初始量表和稍作修改的量表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形成正式问卷后,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抽取30%样本容量推断总体。利用学生的学号采用随机数字发生表的方式选取。以统计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重点省属师范高校中进行样本抽取,主要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豫章师范学院、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抽取样本。见表1所列,本次研究共计调查2428人。其中男性学生共计619人,占比25.41%;女性学生共计1811人,占比74.59%。师范类院系女性比例较大。这也符合师范类学生特点。在年级类别中,大1共计1257人,占比51.77%;大2共计776人,占比31.96%;大3共计271人,占比11.16%;大4共计124人,占比5.11%。生源地类别中,城市学生共计899人,占比37.03%;农村学生占比1529人,占比62.97%。
2.测量工具
本研究是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自我动机和自我效能等理论设置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量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重视个体在行为上多大程度是自主和自发决定的,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情绪和驱动力等维度。本课题研究利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设计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框架设计及测量工具,需求取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它既是人类属性特征的外显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隐动能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2]。
(1)信度分析
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项目分析目的在于确定问卷量表研究项目是否有效和合适。其原理是先对分析项求和,进而将其分成高分和低分组(以27%和73%分位数为界),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test检验去对比高分和低分组别的差异情况。如果有差异则说明量表项设计合适,反之则说明量表项无法区分出信息,设计不合理应该进行删除处理。
信度分析仅针对定量数据。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系数)如果在0.8以上,本研究通过刻度,可靠性分析,删除了题项17、题项24、题项25、题项30、题项31等,删除后标准化Cronbachα系数:0.969。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
表1 可靠性统计
(2)效度分析
使用SPSS 2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前统计,得出KMO值为0.968,达到适中的程度并接近良好,结果表明“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育影响因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0.001,达到显著水平,拒绝相关矩阵单元矩阵的假设,表明采集的数据确定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图 1碎石图
表3 总方差解释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5个公因子之后趋于平缓,故此,提取4-5个公因子比较合适。结合表3,提取特征值大于1,同样共提取5个公因子。提取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在22.10%,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在40.42%,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在53.49%,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在65.10%,提取5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在74.51%,74.51%>50%,说明量表的效度较好,可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4 旋转后主成份矩阵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在9次迭代后已收敛。
从表4得知,旋转后主成份矩阵中可以看出,公因子1题项1-题项11其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79、0.779、0.767、0.749、0.744、0.735、0.728、0.576、0.538、0.526、0.500等,公因子2,题12-题18项其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55、0.748、0.744、0.734、0.723、0.68、0.656等。公因子3、题20-题23项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838、0.746、0.737、0.719等。公因子4题项25-题项28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855、0.854、0.797、0.671等。公因子5题项29-31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42、0.697、0.503。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命名分别是因子1: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因子2:学校因子;因子3:经济因子;因子4:体育认知因子;因子5:父母因子。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分析
本次研究共计调查2428人。每周体育锻炼频次中,从来不主动锻炼的样本量289人,占比11.90%;每周锻炼频率在1-2次,样本量有1070人,占比44.07%;每周锻炼频率在3-5次,样本量有593人,占比24.42%;每周锻炼频率在5次以上样本量有476,占比19.60%。说明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每周锻炼频次在1-2次占比较多,从不锻炼的师范生占比最少,但也占有不少比例。这也将引起学校管理层面的注意。锻炼持续时间方面,每周几乎没有时间的355人,占比14.62%;每周锻炼时间在0-15min的人数481,占比19.81%;每周锻炼时间在15-30min范围内有798人,占比32.87%;每周锻炼时间在30-60min范围内有339人,占比13.96%;每周锻炼时间在60min及以上范围内有455人,占比18.74%。
表5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频次分析
表6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分析
2.师范类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
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是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学校因子、经济因子、体育认知因子和父母因子,这些因子都是能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个性和自我效能因子涉及个性需要、动机因素。师范类高校男女比例1:9,女生比较多,锻炼需求在“塑性,保持形体美”。女生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较强,更有信心克服困难,保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行为。
学校因子涉及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等因素,这点不仅适用大学生,也适用于普通群众。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在课外,到场馆主动锻炼,挥洒汗水。
经济因子涉及购买体育运动装备方面,确实能够影响师范类学生体育参与,这点不可否认,选择轻、新、易、美体育项目需要购买一些体育装备。希望学校能为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一些“共享装备”,促进学生参与到轻、新、易、美体育项目运动中来。
体育认知涉及对健身价值和认识理解。师范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价值的理解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通常说,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决定着其对事物的行为。所以,体育认知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体育锻炼产生影响。故此,我们要更加宣传体育健身价值,组织群体性体育竞赛,让学生重复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来,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并且了解体育健身知识。
父母的意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父母主动在经济上、意愿上给予一定支持,会影响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毕竟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幸福。
结语
师范类高校大学生课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处于被测中等水平,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学校因子、经济因子、体育认知因子和父母因子,这因子决定着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应该从以上因子,设计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 公共体育 师范类大学生 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体育在人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面对多年下降、令人堪忧的学生体质状况,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却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与学生体质之间关系密切。故此,分析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建言献策,干预师范类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推进作用[1]。
二、调查对象与测量工具
1.调查对象
2020年4~6月在江西省内高校发放2轮预测试问卷,分别对初始量表和稍作修改的量表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形成正式问卷后,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抽取30%样本容量推断总体。利用学生的学号采用随机数字发生表的方式选取。以统计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重点省属师范高校中进行样本抽取,主要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豫章师范学院、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抽取样本。见表1所列,本次研究共计调查2428人。其中男性学生共计619人,占比25.41%;女性学生共计1811人,占比74.59%。师范类院系女性比例较大。这也符合师范类学生特点。在年级类别中,大1共计1257人,占比51.77%;大2共计776人,占比31.96%;大3共计271人,占比11.16%;大4共计124人,占比5.11%。生源地类别中,城市学生共计899人,占比37.03%;农村学生占比1529人,占比62.97%。
2.测量工具
本研究是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自我动机和自我效能等理论设置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量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重视个体在行为上多大程度是自主和自发决定的,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情绪和驱动力等维度。本课题研究利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设计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框架设计及测量工具,需求取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它既是人类属性特征的外显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隐动能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2]。
(1)信度分析
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项目分析目的在于确定问卷量表研究项目是否有效和合适。其原理是先对分析项求和,进而将其分成高分和低分组(以27%和73%分位数为界),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test检验去对比高分和低分组别的差异情况。如果有差异则说明量表项设计合适,反之则说明量表项无法区分出信息,设计不合理应该进行删除处理。
信度分析仅针对定量数据。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系数)如果在0.8以上,本研究通过刻度,可靠性分析,删除了题项17、题项24、题项25、题项30、题项31等,删除后标准化Cronbachα系数:0.969。则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非常好。
表1 可靠性统计
项数 | 克隆巴赫 Alpha |
31 | 0.969 |
使用SPSS 2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前统计,得出KMO值为0.968,达到适中的程度并接近良好,结果表明“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育影响因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0.001,达到显著水平,拒绝相关矩阵单元矩阵的假设,表明采集的数据确定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切性数量 | 0.968 |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分配 | 74511.439 |
自由度 | 465 |
显著性 | <0.001 |
图 1碎石图
表3 总方差解释
成分 | 提取载荷平方和 | 旋转载荷平方和 | |||||||||
总 计 | 方差百分比 | 累 积% | 总计 | 方差百分比 | 累积% | ||||||
1 | 16.578 | 53.478 | 53.478 | 6.851 | 22.102 | 22.102 | |||||
2 | 2.399 | 7.739 | 61.217 | 5.68 | 18.323 | 40.425 | |||||
3 | 1.832 | 5.909 | 67.126 | 4.051 | 13.068 | 53.493 | |||||
4 | 1.205 | 3.887 | 71.013 | 3.599 | 11.609 | 65.102 | |||||
5 | 1.085 | 3.5 | 74.513 | 2.918 | 9.411 | 74.513 |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表4 旋转后主成份矩阵
题 项 | 1 | 2 | 3 | 4 | 5 |
1 | 0.779 | 0.355 | |||
2 | 0.779 | 0.333 | |||
3 | 0.767 | 0.379 | |||
4 | 0.749 | 0.301 | |||
5 | 0.744 | 0.329 | |||
6 | 0.735 | 0.317 | |||
7 | 0.728 | 0.364 | |||
8 | 0.576 | 0.416 | 0.331 | ||
9 | 0.538 | 0.434 | 0.398 | ||
10 | 0.526 | 0.403 | |||
11 | 0.500 | 0.445 | 0.305 | ||
12 | 0.340 | 0.755 | 0.308 | ||
13 | 0.354 | 0.748 | |||
14 | 0.343 | 0.744 | |||
15 | 0.734 | ||||
16 | 0.723 | ||||
17 | 0.680 | 0.373 | |||
18 | 0.459 | 0.656 | 0.321 | ||
19 | 0.366 | 0.390 | 0.359 | ||
20 | 0.838 | ||||
21 | 0.305 | 0.746 | |||
22 | 0.737 | 0.374 | |||
23 | 0.719 | ||||
24 | 0.551 | 0.518 | |||
25 | 0.855 | ||||
26 | 0.854 | ||||
27 | 0.320 | 0.797 | |||
28 | 0.431 | 0.671 | |||
29 | 0.335 | 0.742 | |||
30 | 0.372 | 0.697 | |||
31 | 0.315 | 0.359 | 0.409 | 0.503 |
从表4得知,旋转后主成份矩阵中可以看出,公因子1题项1-题项11其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79、0.779、0.767、0.749、0.744、0.735、0.728、0.576、0.538、0.526、0.500等,公因子2,题12-题18项其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55、0.748、0.744、0.734、0.723、0.68、0.656等。公因子3、题20-题23项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838、0.746、0.737、0.719等。公因子4题项25-题项28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855、0.854、0.797、0.671等。公因子5题项29-31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42、0.697、0.503。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命名分别是因子1: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因子2:学校因子;因子3:经济因子;因子4:体育认知因子;因子5:父母因子。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分析
本次研究共计调查2428人。每周体育锻炼频次中,从来不主动锻炼的样本量289人,占比11.90%;每周锻炼频率在1-2次,样本量有1070人,占比44.07%;每周锻炼频率在3-5次,样本量有593人,占比24.42%;每周锻炼频率在5次以上样本量有476,占比19.60%。说明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每周锻炼频次在1-2次占比较多,从不锻炼的师范生占比最少,但也占有不少比例。这也将引起学校管理层面的注意。锻炼持续时间方面,每周几乎没有时间的355人,占比14.62%;每周锻炼时间在0-15min的人数481,占比19.81%;每周锻炼时间在15-30min范围内有798人,占比32.87%;每周锻炼时间在30-60min范围内有339人,占比13.96%;每周锻炼时间在60min及以上范围内有455人,占比18.74%。
表5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频次分析
每周频次 | 样本量 | 占 比 |
0次 | 289 | 11.90% |
1-2次 | 1070 | 44.07% |
3-5次 | 593 | 24.42% |
5次及以上 | 476 | 19.60% |
表6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分析
小计 | 人数 | 比例 |
几乎没有 | 355 | 14.62% |
0-15min | 481 | 19.81% |
15-30min | 798 | 32.87% |
30-60min | 339 | 13.96% |
60min及以上 | 455 | 18.74% |
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是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学校因子、经济因子、体育认知因子和父母因子,这些因子都是能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因素。
个性和自我效能因子涉及个性需要、动机因素。师范类高校男女比例1:9,女生比较多,锻炼需求在“塑性,保持形体美”。女生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较强,更有信心克服困难,保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行为。
学校因子涉及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等因素,这点不仅适用大学生,也适用于普通群众。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在课外,到场馆主动锻炼,挥洒汗水。
经济因子涉及购买体育运动装备方面,确实能够影响师范类学生体育参与,这点不可否认,选择轻、新、易、美体育项目需要购买一些体育装备。希望学校能为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一些“共享装备”,促进学生参与到轻、新、易、美体育项目运动中来。
体育认知涉及对健身价值和认识理解。师范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价值的理解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通常说,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决定着其对事物的行为。所以,体育认知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体育锻炼产生影响。故此,我们要更加宣传体育健身价值,组织群体性体育竞赛,让学生重复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来,让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并且了解体育健身知识。
父母的意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父母主动在经济上、意愿上给予一定支持,会影响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毕竟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幸福。
结语
师范类高校大学生课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处于被测中等水平,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个性需要和自我效能因子、学校因子、经济因子、体育认知因子和父母因子,这因子决定着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应该从以上因子,设计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