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彰显初中地理教学基本价值的形式之一。初中地理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彰显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实施多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举措,增强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研究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并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首先对地理课程学习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坚持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念,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真正转化学生在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开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探究和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一、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地理认知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主题内容为中心点,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探究和拓展。其中,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扩展效果。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借助多样化教学技术,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化内容相结合,虽然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但是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和生活案例产生直观性理解,而且也能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之中,增强每一个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在精心设计多元化生活教学活动之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撑,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点的认知,实现思维的转化与升华,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1]。
1.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渗透着许多学生生活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特殊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八年级人教版第一章“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手绘行政区域地图的比赛和边防地理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领土意识和保卫家国的责任担当。再如,在八年级人教版第五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呈现“水稻种植”“怀远石榴”“花鼓灯”等引导学生从农耕制度、特色产品、传统文化特色等方面认识南北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进而对比、归纳南北方的地理差异,突出体现地理区域性学科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和知识,让地理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活学生建设家乡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生活化教学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一节的时候,我事先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未来一周本地和我国不同地方(选择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天气状况并列表记录,感知不同区域的天气差异,再进一步探究讨论天气差异对不同区域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然后在课堂上模拟播音员播报记录的天气预报,课后再布置气象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教学内容只有融入到一定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生活中观察发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意识。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课上,与同学们谈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么样的?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鸡蛋,和同学们说这个鸡蛋就像是我们的地球,蛋壳可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清相当于是地幔,蛋黄相当于是地核,用这种同学们非常熟知的生活化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圈层构造的一种感性的认知,然后再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看看老师这样的比喻有没有出错,若有出错,哪些方面需要改正?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4.挖掘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事物和现象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素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挖掘与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相关的素材,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学生建构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实例与课本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储备,丰富课程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和质量。例如,在“环境与聚落”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访自己的家乡,探访古村落的布局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结合实地考察探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和地理环境的融合,最后用简笔画把房屋建筑风格展示呈现出来;虽然对村落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又为山环水绕的人居环境提供了优越性;古村落最大的特色就是村落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天人合一,大多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体现人地和谐的地理学科素养。这样的地理课堂充满生活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
5.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拓展地理思维力
刚刚步入中学课堂的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还不太成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感知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例的思考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中,我利用生活在山区学生的地形环境感知和初中学生好胜心游戏心强的心理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红军、蓝军和军事观察组三大组模拟对抗军事演习活动,给同学们准备好三张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分组讨论“红军”“蓝军”阵地的选择,进攻路线和防守路线的设计以及作战方案,再将讨论的作战方案制作成沙盘分组演示解说,由军事观察组点评两军的成果。学生在这个讨论探究过程中对等高线地形图中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判读和计算,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地图的方向等基本知识和如何选址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理解。
教师可以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由生活现象来提出问题,运用前人留下的经验也就是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时,可以把家乡周围的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入口、淮河码头等重要交通站点融入其中,以本市为例,可以将经过蚌埠火车站的重要线路、在蚌埠市设立站点有何意义等在课堂中自然地讲述,以及滕湖机场的意义和作用,都可以加入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实地拍摄录像甚至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火车站或机场实地感受一下出行的氛围和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交通运输布局以及它带给生活的深切影响。如果能将本县城十年来道路变化和城市布局的变化分别用地图标示出来,带领同学们找到图中学校或自己的家庭所在,同时回忆一下学校搬迁或家庭周围的生活形式或建筑变化,能让同学们更有亲身经历的体验,同时还能引起他们“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思想,让他们对周围环境更加关注。
6.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提高地理理解力
地理课后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将地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课后作业的内容应该尽可能丰富和富有挑战性。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后用鸡蛋或是乒乓球做简易的地球仪,标出两极,画出经纬度线,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点和线的认识;在“水资源”的教学中,调查自己家庭的用水节水情况,制作调查表提出节水措施;在“地图的阅读”教学中,带领同学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等作为课后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理解力,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家国情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况且教育本身来自生活,日常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可以不断展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特点,探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内在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认清传统课堂的不足,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通常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出现了颠倒,导致学生在初中传统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不足。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首先对以往教学形式产生清晰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转化之中关注教学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优化和改革,转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带来和谐性和愉悦性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能够实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引导举措[2]。
比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板块构造学说”这节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在此之后,老师再对他们进行纠正。并且老师可以制作有趣的PPT,多放一些图片和视频,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也更能够体现出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
第二课堂即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拓第二课堂,能够较好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在研究梅雨现象时,不仅关注梅雨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探究,还注重梅雨带来的影响,提出许多适应梅雨季节的方法:适时关窗,特别是朝南和东南的窗户;可以利用空调抽取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木制品、木地板受潮;勤更衣物,多喝水,加强体育锻炼;及时排水,加强病虫防治,及时补种改种。学生研究雾霾问题时,结合雾霾发生的原因,提出中学生可以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尽量少开空调,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夏季开空调时应将温度设置在二十六摄氏度以上,冬季应将温度设置在二十摄氏度以下;倡导身边的人一起携手保护环境,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为了能够重新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而共同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正是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最直观的表现。
在实践中,学生研究能力也在提升。例如,学生在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时,采用了调查和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调查和询问同学老师,明确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与记录安徽省近期气候变化情况,并与去年同期作比较,体会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多元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初中地理教师便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让学生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地理知识形成想象和创造。虽然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时,通常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认知来形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最终理解和掌握效果不佳。而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加持之中,初中地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动态的展示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方式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对于学生掌握地理关键知识而言,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具备了一定地理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彰显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式,令学生课前绘制知识框架图,这样有趣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造性。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对学生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构建地理的高效课堂。
总之,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创新与优化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综合性层次性的教学引导活动,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价值。而且在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之中,初中地理教师也需要融入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重新理清学习地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首先对地理课程学习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坚持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念,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真正转化学生在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开展对于地理课程的探究和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一、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地理认知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主题内容为中心点,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探究和拓展。其中,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扩展效果。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借助多样化教学技术,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化内容相结合,虽然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但是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和生活案例产生直观性理解,而且也能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解决之中,增强每一个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在精心设计多元化生活教学活动之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撑,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点的认知,实现思维的转化与升华,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1]。
1.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渗透着许多学生生活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乡土地理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特殊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八年级人教版第一章“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手绘行政区域地图的比赛和边防地理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领土意识和保卫家国的责任担当。再如,在八年级人教版第五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呈现“水稻种植”“怀远石榴”“花鼓灯”等引导学生从农耕制度、特色产品、传统文化特色等方面认识南北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进而对比、归纳南北方的地理差异,突出体现地理区域性学科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和知识,让地理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活学生建设家乡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生活化教学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一节的时候,我事先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未来一周本地和我国不同地方(选择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天气状况并列表记录,感知不同区域的天气差异,再进一步探究讨论天气差异对不同区域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天气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然后在课堂上模拟播音员播报记录的天气预报,课后再布置气象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教学内容只有融入到一定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生活中观察发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意识。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课上,与同学们谈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么样的?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鸡蛋,和同学们说这个鸡蛋就像是我们的地球,蛋壳可能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清相当于是地幔,蛋黄相当于是地核,用这种同学们非常熟知的生活化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圈层构造的一种感性的认知,然后再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看看老师这样的比喻有没有出错,若有出错,哪些方面需要改正?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4.挖掘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事物和现象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素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挖掘与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相关的素材,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促进学生建构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实例与课本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储备,丰富课程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和质量。例如,在“环境与聚落”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访自己的家乡,探访古村落的布局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结合实地考察探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和地理环境的融合,最后用简笔画把房屋建筑风格展示呈现出来;虽然对村落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又为山环水绕的人居环境提供了优越性;古村落最大的特色就是村落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调天人合一,大多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体现人地和谐的地理学科素养。这样的地理课堂充满生活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
5.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拓展地理思维力
刚刚步入中学课堂的初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还不太成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感知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例的思考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中,我利用生活在山区学生的地形环境感知和初中学生好胜心游戏心强的心理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红军、蓝军和军事观察组三大组模拟对抗军事演习活动,给同学们准备好三张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分组讨论“红军”“蓝军”阵地的选择,进攻路线和防守路线的设计以及作战方案,再将讨论的作战方案制作成沙盘分组演示解说,由军事观察组点评两军的成果。学生在这个讨论探究过程中对等高线地形图中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判读和计算,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地图的方向等基本知识和如何选址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理解。
教师可以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由生活现象来提出问题,运用前人留下的经验也就是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时,可以把家乡周围的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入口、淮河码头等重要交通站点融入其中,以本市为例,可以将经过蚌埠火车站的重要线路、在蚌埠市设立站点有何意义等在课堂中自然地讲述,以及滕湖机场的意义和作用,都可以加入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实地拍摄录像甚至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火车站或机场实地感受一下出行的氛围和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交通运输布局以及它带给生活的深切影响。如果能将本县城十年来道路变化和城市布局的变化分别用地图标示出来,带领同学们找到图中学校或自己的家庭所在,同时回忆一下学校搬迁或家庭周围的生活形式或建筑变化,能让同学们更有亲身经历的体验,同时还能引起他们“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思想,让他们对周围环境更加关注。
6.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提高地理理解力
地理课后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应将地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课后作业的内容应该尽可能丰富和富有挑战性。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后用鸡蛋或是乒乓球做简易的地球仪,标出两极,画出经纬度线,促进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点和线的认识;在“水资源”的教学中,调查自己家庭的用水节水情况,制作调查表提出节水措施;在“地图的阅读”教学中,带领同学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等作为课后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理解力,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家国情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况且教育本身来自生活,日常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可以不断展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特点,探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内在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认清传统课堂的不足,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通常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出现了颠倒,导致学生在初中传统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不足。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必须要首先对以往教学形式产生清晰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转化之中关注教学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优化和改革,转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带来和谐性和愉悦性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能够实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引导举措[2]。
比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板块构造学说”这节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在此之后,老师再对他们进行纠正。并且老师可以制作有趣的PPT,多放一些图片和视频,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也更能够体现出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
第二课堂即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拓第二课堂,能够较好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在研究梅雨现象时,不仅关注梅雨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探究,还注重梅雨带来的影响,提出许多适应梅雨季节的方法:适时关窗,特别是朝南和东南的窗户;可以利用空调抽取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木制品、木地板受潮;勤更衣物,多喝水,加强体育锻炼;及时排水,加强病虫防治,及时补种改种。学生研究雾霾问题时,结合雾霾发生的原因,提出中学生可以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尽量少开空调,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夏季开空调时应将温度设置在二十六摄氏度以上,冬季应将温度设置在二十摄氏度以下;倡导身边的人一起携手保护环境,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为了能够重新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而共同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正是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最直观的表现。
在实践中,学生研究能力也在提升。例如,学生在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时,采用了调查和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调查和询问同学老师,明确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与记录安徽省近期气候变化情况,并与去年同期作比较,体会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多元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初中地理教师便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让学生能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地理知识形成想象和创造。虽然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时,通常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认知来形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最终理解和掌握效果不佳。而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加持之中,初中地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动态的展示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方式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对于学生掌握地理关键知识而言,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具备了一定地理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彰显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式,令学生课前绘制知识框架图,这样有趣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造性。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对学生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构建地理的高效课堂。
总之,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创新与优化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综合性层次性的教学引导活动,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价值。而且在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之中,初中地理教师也需要融入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重新理清学习地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