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图示,即用图形来表示或说明某种东西。它与思维导图相似,但比思维导图更简单、直接,也更符合低段学生初步接触类似信息的特点。它可以将部分低段课文繁重的识字学词任务和初步形成语文“学的素养”的任务统整,以生动有趣的课堂为载体,助力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
关键词:图示;低段;统整;表达;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情景图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文发表后,笔者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深刻感受到图示在低段教学中的明显优势。图示往往比较直观,浅显易懂,便于记忆。借助它,可以在部分低段课堂教学中以图示为轴,整合分散的教学知识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缓慢形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力的目标。
现阶段,类似的实践探索多出现在中高段,因为相比较而言,中高段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高,需要进行的语文思维更为复杂,也更需要借助图示来帮助学习[1]。但笔者通过实践反思认为,在低段借助图示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至少有以下三点优势。 破解低段课堂教学识字任务重的难题 低段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识字的任务很重,第一学段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相比较中高段而言,课堂教学的识字任务明显重于阅读或理解等,学习任务显得更为枯燥。而低段正是语文学习兴趣养成的初始阶段,如果把一首简单的古诗分成十几个生字肢解教学,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一个个学习生字。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任务统整十分重要[2]。
二、破解学生重情节而不重基础的通病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品味能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词语的理解,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就能想到文字的背面。但低段学生阅读的敏锐力大多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见山就是不是山,甚至见山不知山,而这恰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3]。
三、披情入文,形成初步语文学习力
就语文阅读学习而言,低段学生还需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部分标点的不同语气。儿童天生就有着自己丰富的想象与感受,而将文字、阅读、感受和想法、表达联结起来,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方法。而借用图示,能较好地让前面四者之间相互联结,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语文自主学习力[4]。
结合部编教材一二年级的教学实践,笔者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次图示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
四、见山就是山——指向识字的《画》的图示教学片段
《画》是部编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一首古诗。全诗共21个字,需要认识10个生字。古诗内容不多,理解不难,但识字任务重。
【PPT图示】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1.那我们来把这山、水、花、鸟画在这张白纸上吧!先画山,你见过的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山的简笔画)你觉得这样画行了吗?你能从诗中找到理由吗?(关注“有、色”两个生字读音和字形)
2.接着我们来画一画水(屏幕中山间出现一道瀑布)。这样一条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如果你站在它边上,你能听到什么?(正确拼读“声”,并与色进行字形上的比较)
3.但你现在能听见它发出的声音吗?走近一点试一试!(练读“近听”)
4. 看短短的两句诗让我们画出了这么美的画,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而后出示“远、近、有、无”四个生字,找一找规律。(关注“辶”和反义词)
5.接下去我们画花和鸟。你仔细看文章,你觉得老师应该画什么花?(根据学生表达整理,最终出示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6. 你能用刚刚的识字方法记一记这三个生字吗?(反义词、“辶”)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图示,让学生始终围绕“画画”这一稳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观察、表达、倾听、思考、反驳等方法,多维度、投入地进行学习,最终有效地完成了认识10个生字的学习任务。相比较板块化的识字教学手法,这样的随文识字即学有所得,又学有所趣。在图示不断演变中,克服了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分散的困难,让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见山就是山,图示,可以为识字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见山不是山——指向说话训练的《大象的耳朵》的图示教学片段
《大象的耳朵》是部编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笔者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放在随文学词的基础上,体会不同疑问词的作用,感受并说一说大象第一次改变想法的原因。
【板贴图示】
(教学实录)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疑问词,读好问句。
师:读得不错。你们就是两只可爱的小白兔了。(将小白兔卡片围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这时候,大象对他的耷拉的耳朵其实是没那么在意的,他觉得这很正常。于是他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羊,谁来给小羊配音。
生1: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生2: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师:这就是**同学配音的小羊。(将小羊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这时候,大象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分别会怎么问呢?
生3:小鹿说:“咦,大象,你的耳朵怎么会是耷拉着的呢?”
生4:小鹿:“大象,你的耳朵怎么塌下来了,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呢?”(将小鹿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小马也来了,他会怎么问?
生5:小马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垂下来的?”(将小马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小老鼠也来问?
生6:小老鼠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呢?”(将小老鼠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最终形成一个问号的形状)
师:看着黑板上的图示,我们再一起给“大象的耳朵来配音”吧!故事就这样开始啦!有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的散步,遇到了小兔子, 小兔子说
小兔子配音: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师:大象说
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整齐大声)
师:小兔子说(小兔子配音):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啦!
师:大象不以为然,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羊,小羊说(小羊配音):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声音有所混乱)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又遇见了小鹿,小鹿说(小鹿配音):大象,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为什么跟我不一样呢?
师:大象说(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声音较轻)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又遇见了小马,小马说(小马配音):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垂下来的呀?
师:大象这时候可能会说(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只有几个人在说)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老鼠,小老鼠说(小老鼠配音):大象啊,为什么你的耳朵是耷拉下来的呢?
师:这时候,大象会怎么说呢?
生:我也不知道啊,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啊,我根本不知道啊!
生:小老鼠,你说小兔子、小羊、小鹿、还有小马都说我的耳朵有病了,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病了?
师:此时,大象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生:很——很难受。
生:有点危险。
生:我都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生:我感觉很懊丧。
生:是不是我长耳朵的这个地方有点毛病,以后会不会断掉呢?
师:是啊,这是多么复杂的心态啊。我们刚刚说的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不安”,请大象用不安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读: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在本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图示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的动物的疑问中,在图示不断完善中,在不断进行的朗读交流中,默默地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象的第一次的心理变化。“很难受,有点危险,我都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很懊丧”这样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大象不安的内心,体会心理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见山不是山,图示体会,也是一种阅读策略。
六、见山还是山——指向短语的《我要的是葫芦》的图示教学片段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有趣,富有哲理,但笔者发现文章的第一段中的短语丰富,是一次较好的学词机会。于是笔者将第一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放在学习第一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谢”字的理解与积累上。
【板贴图示】
(教学过程)
1.自我梳理:在前面熟悉了葫芦的生长过程后,提示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一段,梳理如果是你来绘画,你会怎么画,每一部分有哪些要求。
2.关注短语,绘制图示:看,老师在黑板上已经搭好了葫芦架,并种下了种子 :
(1)先画葫芦藤。注意要求画出“细长的葫芦藤”,并指名练读。(2)接着画绿叶。教师先贴一张准备好的叶子,引导学生关注“长满了绿叶”,并指名练读,学生读得越好,贴在黑板上的叶子就越多。
(3)接着画花。引导学生关注“几朵”“雪白的小花”。
(4)接着画葫芦。学生会提出按葫芦生长顺序,应该是等花谢了。老师把花从树上移到下面,掉了,就是“谢”。借机理解“花谢”指的是花枯萎了,掉了。
(5)最后画葫芦。激励学生自己完成了第一幅插图,真棒!用朗读的方法来来夸夸他们吧。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葫芦啊!”
利用图示引领、统整的方法,将“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多么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与短语学习与图示结合起来,破解学生重情节而不重基础的通病,让学生“见山还是山”。
最后,图示是一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设计最终还是要指向语用,指向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图示;低段;统整;表达;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情景图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文发表后,笔者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深刻感受到图示在低段教学中的明显优势。图示往往比较直观,浅显易懂,便于记忆。借助它,可以在部分低段课堂教学中以图示为轴,整合分散的教学知识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缓慢形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力的目标。
现阶段,类似的实践探索多出现在中高段,因为相比较而言,中高段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高,需要进行的语文思维更为复杂,也更需要借助图示来帮助学习[1]。但笔者通过实践反思认为,在低段借助图示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至少有以下三点优势。 破解低段课堂教学识字任务重的难题 低段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识字的任务很重,第一学段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相比较中高段而言,课堂教学的识字任务明显重于阅读或理解等,学习任务显得更为枯燥。而低段正是语文学习兴趣养成的初始阶段,如果把一首简单的古诗分成十几个生字肢解教学,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一个个学习生字。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任务统整十分重要[2]。
二、破解学生重情节而不重基础的通病
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语文品味能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词语的理解,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就能想到文字的背面。但低段学生阅读的敏锐力大多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见山就是不是山,甚至见山不知山,而这恰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3]。
三、披情入文,形成初步语文学习力
就语文阅读学习而言,低段学生还需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体会部分标点的不同语气。儿童天生就有着自己丰富的想象与感受,而将文字、阅读、感受和想法、表达联结起来,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方法。而借用图示,能较好地让前面四者之间相互联结,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语文自主学习力[4]。
结合部编教材一二年级的教学实践,笔者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次图示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
四、见山就是山——指向识字的《画》的图示教学片段
《画》是部编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一首古诗。全诗共21个字,需要认识10个生字。古诗内容不多,理解不难,但识字任务重。
【PPT图示】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1.那我们来把这山、水、花、鸟画在这张白纸上吧!先画山,你见过的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山的简笔画)你觉得这样画行了吗?你能从诗中找到理由吗?(关注“有、色”两个生字读音和字形)
2.接着我们来画一画水(屏幕中山间出现一道瀑布)。这样一条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如果你站在它边上,你能听到什么?(正确拼读“声”,并与色进行字形上的比较)
3.但你现在能听见它发出的声音吗?走近一点试一试!(练读“近听”)
4. 看短短的两句诗让我们画出了这么美的画,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而后出示“远、近、有、无”四个生字,找一找规律。(关注“辶”和反义词)
5.接下去我们画花和鸟。你仔细看文章,你觉得老师应该画什么花?(根据学生表达整理,最终出示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6. 你能用刚刚的识字方法记一记这三个生字吗?(反义词、“辶”)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图示,让学生始终围绕“画画”这一稳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观察、表达、倾听、思考、反驳等方法,多维度、投入地进行学习,最终有效地完成了认识10个生字的学习任务。相比较板块化的识字教学手法,这样的随文识字即学有所得,又学有所趣。在图示不断演变中,克服了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分散的困难,让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见山就是山,图示,可以为识字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见山不是山——指向说话训练的《大象的耳朵》的图示教学片段
《大象的耳朵》是部编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笔者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放在随文学词的基础上,体会不同疑问词的作用,感受并说一说大象第一次改变想法的原因。
【板贴图示】
(教学实录)
在上一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疑问词,读好问句。
师:读得不错。你们就是两只可爱的小白兔了。(将小白兔卡片围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这时候,大象对他的耷拉的耳朵其实是没那么在意的,他觉得这很正常。于是他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羊,谁来给小羊配音。
生1: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生2: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师:这就是**同学配音的小羊。(将小羊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这时候,大象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分别会怎么问呢?
生3:小鹿说:“咦,大象,你的耳朵怎么会是耷拉着的呢?”
生4:小鹿:“大象,你的耳朵怎么塌下来了,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呢?”(将小鹿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小马也来了,他会怎么问?
生5:小马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垂下来的?”(将小马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
师:小老鼠也来问?
生6:小老鼠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呢?”(将小老鼠卡片围绕着大象贴在黑板上,最终形成一个问号的形状)
师:看着黑板上的图示,我们再一起给“大象的耳朵来配音”吧!故事就这样开始啦!有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的散步,遇到了小兔子, 小兔子说
小兔子配音: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师:大象说
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整齐大声)
师:小兔子说(小兔子配音):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啦!
师:大象不以为然,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羊,小羊说(小羊配音):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声音有所混乱)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又遇见了小鹿,小鹿说(小鹿配音):大象,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为什么跟我不一样呢?
师:大象说(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声音较轻)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又遇见了小马,小马说(小马配音):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垂下来的呀?
师:大象这时候可能会说(大象配音):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只有几个人在说)
师:大象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小老鼠,小老鼠说(小老鼠配音):大象啊,为什么你的耳朵是耷拉下来的呢?
师:这时候,大象会怎么说呢?
生:我也不知道啊,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啊,我根本不知道啊!
生:小老鼠,你说小兔子、小羊、小鹿、还有小马都说我的耳朵有病了,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病了?
师:此时,大象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生:很——很难受。
生:有点危险。
生:我都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生:我感觉很懊丧。
生:是不是我长耳朵的这个地方有点毛病,以后会不会断掉呢?
师:是啊,这是多么复杂的心态啊。我们刚刚说的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不安”,请大象用不安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读: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在本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图示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的动物的疑问中,在图示不断完善中,在不断进行的朗读交流中,默默地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象的第一次的心理变化。“很难受,有点危险,我都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很懊丧”这样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大象不安的内心,体会心理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见山不是山,图示体会,也是一种阅读策略。
六、见山还是山——指向短语的《我要的是葫芦》的图示教学片段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有趣,富有哲理,但笔者发现文章的第一段中的短语丰富,是一次较好的学词机会。于是笔者将第一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放在学习第一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谢”字的理解与积累上。
【板贴图示】
(教学过程)
1.自我梳理:在前面熟悉了葫芦的生长过程后,提示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一段,梳理如果是你来绘画,你会怎么画,每一部分有哪些要求。
2.关注短语,绘制图示:看,老师在黑板上已经搭好了葫芦架,并种下了种子 :
(1)先画葫芦藤。注意要求画出“细长的葫芦藤”,并指名练读。(2)接着画绿叶。教师先贴一张准备好的叶子,引导学生关注“长满了绿叶”,并指名练读,学生读得越好,贴在黑板上的叶子就越多。
(3)接着画花。引导学生关注“几朵”“雪白的小花”。
(4)接着画葫芦。学生会提出按葫芦生长顺序,应该是等花谢了。老师把花从树上移到下面,掉了,就是“谢”。借机理解“花谢”指的是花枯萎了,掉了。
(5)最后画葫芦。激励学生自己完成了第一幅插图,真棒!用朗读的方法来来夸夸他们吧。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葫芦啊!”
利用图示引领、统整的方法,将“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多么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与短语学习与图示结合起来,破解学生重情节而不重基础的通病,让学生“见山还是山”。
最后,图示是一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设计最终还是要指向语用,指向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