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由此拉开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本研究针对目前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特殊性,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实践机会匮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师资与教学内容落后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因需设课,课岗结合”的实践策略,以及在此策略下亟须解决的师资队伍搭建、课时分配和企业积极性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纲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明宗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后面目标中提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好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推动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1]。职业教育,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培养适合未来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中计算机教育,不仅在人才质量筛选方面落后于高等计算机教育,在培养方式和市场认可度方面更是难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现阶段,探索如何改变中职教育现状,已成为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 “课纲结合,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思路,旨在为提高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效率提供有效路径。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因需设课,课岗结合”改革理念解读
“因需设课,课岗结合”职业教育理念中,“需”既是“需求、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岗位需要;“设课”则是谋划、筹备、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岗”即工作岗位;“结合”即不同事物的结合,且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因需设课,课纲结合”的中职教育改革理念就是指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政策和企业的需求,立足岗位职业分析及其具体工作过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场景,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有机结合。“课岗结合”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一课融多岗,也可是一岗融多课,使之形成“岗中有课,课中带岗”的实践与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
2.“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岗结合”基础上,引入“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双元”的其一,即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完成;其二,则是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含企业在内),让学进入真实的岗位情境进行实操。2[]学生通过校内教师讲解,校外师傅指导的方式,在感受双重身份的同时,将书本上的理论充分消化吸收,并将其应用于岗位实践,将“现代学徒制”引入教学实践,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授课,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弊端
1.学生实践机会匮乏
由于受到学制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即便中职院校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实践,实践时间也被压缩;除实践时间被压缩外,中职计算机学生群体庞大,且多数尚未达到18岁,学生管理难度大。因此,每个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践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与实践应用脱轨的现实也成为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2.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且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传统计算机教学仅仅只是将书本上的指示讲授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导,即便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机房,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的机会,绝大部分也是照本宣科,反复传递和验证书本内容,难以达到书本“学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如今,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早已无法适应高速变换的就业市场,一技之长对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更是望尘莫及。
3.师资与教学内容落后
近年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逐年递增,展现出国家对于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决心,高端制造业的规模扩容,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需量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如何让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获得一技之长,从而在企业和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加快他们适应岗位的步伐,这一切离不开学校职业院校培养。然而,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活力,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过陈旧保守,在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的问题能力方面更是难以为继,从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方面也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因需设课,课岗结合”的实践策略
 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主体建设思路,与企业形成紧密联系,扩大校企合作,助推校内实训基地条件提升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3],最终形成学校(基础)-企业(提高)-社会(认可)三级联动人才,在课岗结合思路下,建设“校内-校外双基地”“教师-师傅双指导”“学校-企业双向服务”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实践机制。
1.校内-校外双实训基地
双基地覆盖校内和校外,包括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两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在实训实践,在硬件条件方面突出实训环境建设,其中实训配套环境建设、实习指导性文件以及实训管理机制等方面,校方应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予以支持,创造条件以满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岗结合”的实际需求。校内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校外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借助企业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进入实战环境的机会。
校内实训基地应配足配齐实训设备、计算机教学软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授课内容,除职称结构外,应充考虑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外聘企业工作人来前来执教;实训教材编制方面,注重应用实践与内容时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跟随市场对人才需求,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实训制度的制定应全面综合考量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校内模拟实训应以“夯实专业基础、精进技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导,竭力为学生提供仿真教学环境,以及感受相对真切的工作场所;鼓励企业进入中职院校投资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一体化建设。
2.教师-师傅双人指导
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离开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后,会有明显的不适应,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所谓“双人指导”就是教学环节配备专业课老师,深入浅出地讲授课本知识,对于尚未达到引进企业人员配合实训指导时,教师还要做好校内实训指导工作;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更重要的是获取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指导,这也是目前补充校内实训难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最优选择。进入企业,负责人(师傅)直接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尤其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站架设与维护、平面广告涉及、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产品销售与维护等实践性更强职业岗位群,能够更加直观地获得提升。
在经过相关岗位的锻炼之后,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专业资格证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旗冉冉升起,职业资格认证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校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从而为其走向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校-企业双向服务
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向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再引入企业优势资源向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学校的优势在于专业建设、技术攻关和行业培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上述优势,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培训,申报科研立项逐步将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尝试与企业达成人员互聘合作,鼓励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积极参与,甚至承担企业科研课题,为教师搭建储备新知识的平台。
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吸收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校生顶岗实习(或专业实训);从合作过程中,探索中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机制,践行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协调企业实现弹性制实习,推动实践教学与实践系统相互促进,更好地为实践过程提供服务,以期达到“课岗结合”的既定目标;改革校内实训基地运营管理机制,在全面普及“课岗结合”模式的同时,逐步达成与企业共建,以及共同开发管理的开放管理机制。
在企业和学校共商共建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用,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过程教学与就业岗位有机结合,将计算机应用模拟实训与企业岗位实训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编制出配套设计科学、减少无效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中职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还可以加强外部联系,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认可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特点是更新快、变化多、行业竞争力强等,随着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时代到来,计算机已经高度普及,针对于此的就业岗位也是越来越多,这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造了有利契机,为职业类院校学生就业带来更多机会。
四、“课岗结合”实施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1. 校内高素质“双师”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硬件设置建设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投入等渠道缓解学校筹办实训基地的压力,前期的一切投入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做充分的准备。然而,“课岗结合”核心还是要传授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这一切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从各地职业院校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对人才的渴求。
但仅仅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师资配比需求。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针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素养,在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与专业理论基础,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其二,要掌握一技之长,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有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可以参与或带动团队整体水平提升。
2.协调保障课堂理论教学课时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岗结合”理念的提出,势必要增加实践课的课时量,与此相对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就会减少,减少基础课时量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基础理论的深度,尤其是对于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政治和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原则上不予以削减,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同样需要公共基础课的来塑造,若毫无原则的减少基础课,势必会对学生综合素质造成不良影响。
 理论课程课时量减少从而影响到书本知识的问题,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和暑假实习。“课岗结合”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弹性学分制,弹性制覆盖学制、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充分展现管理的灵活性,在运行过程中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管理。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竞赛;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强化能力培养,给予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参与感、获得感,增强职业院校的活力和吸引力。
3.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现阶段政策红利尚未得到释放,很难从政策层面调动企业积极性去接收中职院校在校生参与项目实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尚处于逐步完善进程之中,无法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设成熟完善的市场环境。由此可见,企业(用人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偏低是推进“课岗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阻碍之一,加之政府也为将工学结合列入专项经费扶持对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学校对探索“课岗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处于勉为其难应付任务的被动位置。
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甚至是普通本科层次都有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每年毕业生不在少数,即便相对于一些冷门专业岗位较多,但是中国就业市场,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供大于求的关系暂时难以改变,“稳就业”是世界各国政府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中等职业院校面对如此境地,自身竞争力明显不足。中职院校若能与企业找到利益结合点,培养出一两批自身实践能力强有力的人才,肯定也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在此过程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参与或承担企业攻坚克难项目,在吸引企业投入的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