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和自我学习这四种职业核心能力,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多元发展,现代职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朝着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且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重学历转变为重职业核心能力,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在职晋升的重要因素。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核心能力,其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劳动保障相关部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大项: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数字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必须紧跟职场对人才的需求,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模式,努力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1]。
根据对广西建工集团、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融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调查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这四种职业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这四种职业核心能力,分别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第二课堂这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实践(图1),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图1 职业核心能培养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深入细致的岗位研究、走访调研、企业研讨、毕业生就业调查,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创新专业“鲁班精神、行业标准、学徒项目、竞赛引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鲁班精神”可以概括为“传承规矩、创新创造、专注专研、精益求精”。注重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传承规矩”,同时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创新创造、专注专研、精益求精”来“解决问题”。“行业标准”是学生在进入行业前必须培养的意识,是一个学生转换为一个职业人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行业标准”,同样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徒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把教学融入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实践中完成“三控三管一协调”的工作模拟,这个过程就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竞赛引领”是本专业的学生培养的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多类别的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对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既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与人合作”和“与人交流”能力也起到显著提升作用[2]。
、构建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在“鲁班精神、行业标准、学徒项目、竞赛引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以培养施工员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素质能力模块: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对应施工员岗位能力的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安全教育》《体育与职业体能》《美育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基础素质能力课程基础上,加强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课程,不断增强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课程模块: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由《建筑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测量》《BIM软件建模》《建筑力学》《建筑CAD》和《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等组成,专业核心课主要由《建筑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与验收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BIM项目管理应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等组成。依据建筑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流程的工作任务设置课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分别在教、学、做、育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环境内,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等能力。
3.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主要有《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综合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模板支设及钢筋绑扎安装专业技能实训》《建筑工程岗位综合实训》《钢管脚手架搭设专业技能实训》和《工程量清单上机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开展真操实作实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等能力。
4.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有《BIM技术应用》《专业英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安全技术》等课程,满足了学生专业兴趣爱好,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兼顾到学生数字运用、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模拟真实项目开展“真操实作”岗位实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1.实训任务分组
岗位实训根据实训项目场地是否能兼容可以细分为模板支设及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组、砌筑与抹灰实训组、钢管脚手架搭设实训组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实训组四个实训组。由四个组成立一个“真操实作”的建筑施工项目,其中一个组进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实训,另外三个组进行模板支设及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砌筑与抹灰实训、钢管脚手架搭设实训等工种实训[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包括了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等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和监理员等岗位。实训全过程由现场管理人员岗位实训的学生对工种实训“真操实作”施工场地进行管理。由实训任课教师担任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工程项目职务,组织管理整个“真操实作”岗位实训的运行。
2.实训项目实施
实训教师作为项目经理或负责人,布置“真操实作”施工任务。学生根据施工任务,查阅施工相关的规范、标准,明确施工的具体要求。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班组技术交底阶段,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实训学生对工种实训学生开展技术交底,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分组开展实操动手阶段,各单位多部门不同岗位同时开展,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验收阶段,学生对自己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检查反思、改进不足。实训教师对各组学生“真操实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该阶段主要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加以改进。考核阶段,学生要根据实训实际情况展开汇报,并进行实操相关问题答辩。这一阶段主要锻炼学生的与人交流和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通过实施“真操实作”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培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受到课时和场所的限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种技能训练竞赛、社团活动、班级管理、志愿服务和社会活动等,拓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渠道和路径,拓展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广泛的参与度决定了学生在参与活动后收获的综合性。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会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这些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结合,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各项职业核心能力。
1.学生会组织活动
学生会是依照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活动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他们组织同学开展学习、文体、创新创业及各类文化活动,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组织同学们开展有益于成长提高的自我服务活动,协助同学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不断培养他们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和创新革新职业核心能力[2]。
2.学生社团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志向发展自愿组成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相对独立开展活动和自主发展的群众性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二级学院成立的主要是一些与建筑工程类专业相关的社团,比如测量学社、造价学社、建筑设计学社、建筑声学学社等专业社团。平时通过开展以测量、预算、砌筑、BIM建模、识图等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学术交流、专业技能竞赛、专题讲座活动,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模拟和实践的现实条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数字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多方面职业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职场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志愿者活动
在二级学院成立的极具特色的志愿者组织,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导的各类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志愿者的素质与能力。在志愿者活动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论水平,又有力提升了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创新革新和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第二课堂这四方面进行改革实践,能显著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这四种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满足该专业学生今后在建筑行业各岗位工作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在职晋升的要求。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