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云”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实践探索与思考,构建了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云教学实施模型、WWH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融合通用模型。“云”教学实施模型主要从教师端、学生端、助教端搭建学习共同体,教学知识框架主要从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构建了WWH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融合通用模型,并且以笔者所任课程为例,展开了“云”课程的教学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云”教学;思维导图;实施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界也正在利用科技手段掀开一翻浪潮----“云”教学。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应对疫情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云”教学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时期,让“云”教学更好“落”地的同时,还要兼顾如何在云端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云”教学具备时空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课堂的灵活性等特点,但也面临着编写适合云端开展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云端学习过程的监督等困难,思维导图的融入将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云教学。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Tony Buzan博士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帮助头脑的思维进行具体化、可视化,形成有条理、可操作、能实践的形象化工具,进而辅助教学。权国龙、董楠等(2019)指出,将思维导图用于阅读教学,带来新事物与新方法引起的新体验。[1]闫勇、张丽红等(2020)认为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维习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2]。
因此,本文将结合“云”教学的特点,从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提出采用思维导图的工具,使得云教学能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
图1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云教学实施模型
根据图1云教学实施模型,借助任何云平台,开展过程都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首先,依据教师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其次,在学生端,通过过程监督,除了课程知识的传授外,也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培养执行力、沟通能力,注重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思考能力的养成;最后,特别强调,助教端可以是学生助教和辅导员共同参与,若是学生,在过程贯穿了很好的同伴学习理念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有爱心、注重学习质量,明白学习带来的收获,注重学习引导积极心理的建设。以上,除专业知识的传授外,其余通用能力和健康心理的融入正是课程思政的体现。
图2《招投标与合同管理》WWH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融合通用模型
在给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解课程的重要性时,会讲到人才培养目标,此时可融入“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等课程思政元素;在讲解本学期教学内容计划中,如第一章学习招投标的概述,可融入“学习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关于招标、投标章节内容时,可融入“契约精神、诚信制度、市场规则、法律思维”等相关课程思政元素。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思政的专题,如中国制造、工匠精神、诚信建设等。在实践环节,相当于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进行验收,此时仍然通过课程设计、小组作业、课程专题等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对该门课程一定要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或者评价机制,通过监督和评价,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时间观念、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云”教学;思维导图;实施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经试点后,已推行到全国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界也正在利用科技手段掀开一翻浪潮----“云”教学。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应对疫情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云”教学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时期,让“云”教学更好“落”地的同时,还要兼顾如何在云端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云”教学具备时空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课堂的灵活性等特点,但也面临着编写适合云端开展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云端学习过程的监督等困难,思维导图的融入将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云教学。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Tony Buzan博士提出的一种思维工具,帮助头脑的思维进行具体化、可视化,形成有条理、可操作、能实践的形象化工具,进而辅助教学。权国龙、董楠等(2019)指出,将思维导图用于阅读教学,带来新事物与新方法引起的新体验。[1]闫勇、张丽红等(2020)认为思维导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维习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2]。
因此,本文将结合“云”教学的特点,从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提出采用思维导图的工具,使得云教学能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思维导图融入“云”教学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课程思政视角下“云”教学实施模型
借助思维导图,依据系统观理论,把“云”教学看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系统,从教师端、学生端、助教端剖析“云”教学如何实施,以及如何实现云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是资源的整合者、学习的引导者,制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是首要任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步骤、教学实践等内容。“云”教学模式下学生自学是主体,则要根据教学设计确定学习方法,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参与课程互动、参加学习测试、选择延伸学习等内容。助教监督学生云端学习过程对实现教学效果也十分关键,助教要帮助学生在云端进入课程学习、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完善助教监督机制,助教人员依据教学内容,督查学生学习进度,核查学生学习过程,并将问题汇总后转达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教师、辅导员共同落实课程思政、心理干预等育人工作。那么,基于思维导图,构建如图1云教学实施模型:图1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云教学实施模型
根据图1云教学实施模型,借助任何云平台,开展过程都课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首先,依据教师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其次,在学生端,通过过程监督,除了课程知识的传授外,也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培养执行力、沟通能力,注重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思考能力的养成;最后,特别强调,助教端可以是学生助教和辅导员共同参与,若是学生,在过程贯穿了很好的同伴学习理念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有爱心、注重学习质量,明白学习带来的收获,注重学习引导积极心理的建设。以上,除专业知识的传授外,其余通用能力和健康心理的融入正是课程思政的体现。
2.课程“云”教学知识框架中的课程思政
有了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云教学实施模型,接下来就可根据具体课程性质构建课程教学知识框架。对此,笔者利用思维导图,构建WWH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融合通用模型。该通用模型主要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一门课程,这门课程要学什么内容,以及怎么学。依据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发展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这个环节可融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属于基础性概念认知,实践部分则是对理论的应用学习。该环节则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并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对行业的认知,对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和故事进行分析,传承其精神。根据内容特点选定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该环节可以设计课程思政专题和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云教学模式下,对课程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就尤为关键。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则可以利用平台的监测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定量,通过收集学生使用、互动信息和课程信息获取相关的教学数据,反映学情信息,进行最大化的监督控制,进而了解学生的自律能力、自控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云”课程建设的教学实例
1.在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以笔者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任教课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例,阐述课程思政视角下“云”课程建设的教学实例。该课程的“云”教学分为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将以线下录制的讲解视频和线上的精品课程及制作的课件等为学习素材,明确每周的学习目标,细化每周学习任务,以回复讨论帖、组织抢答、发布实训练习、安排课堂实践为检验载体,并设置全面合理的激励细则。基于思维导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将该课程在云端开展模式绘制如图2实施模型。图2《招投标与合同管理》WWH课程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融合通用模型
在给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解课程的重要性时,会讲到人才培养目标,此时可融入“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等课程思政元素;在讲解本学期教学内容计划中,如第一章学习招投标的概述,可融入“学习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关于招标、投标章节内容时,可融入“契约精神、诚信制度、市场规则、法律思维”等相关课程思政元素。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思政的专题,如中国制造、工匠精神、诚信建设等。在实践环节,相当于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进行验收,此时仍然通过课程设计、小组作业、课程专题等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对该门课程一定要建立全面的监督机制或者评价机制,通过监督和评价,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时间观念、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