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本文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入手,剖析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从教师自主权受限、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感不强和教学模式固化三方面阐述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音乐教师身份认同和健全机制,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从内驱和外促两方面搭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音乐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在美国的提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探讨,为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改革热潮,且迅速成为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的热门研究话题。时至今日,其势头依旧不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音乐作为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高校音乐教师凭借自身长期的知识积累、技能练习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学习来拓展其专业教学内涵,挖掘其价值意蕴及可实践的路径。
一、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行业性专业范畴和学科性专业范畴对其概念做了解析。对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要求,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来自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持续挖掘和反思,带有明显的个人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特点,包括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教学知识、经验的生成,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是教育教学和音乐专业的全面发展[1]。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新时代诉求。随着“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等理念的兴起,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寻求自我发展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显现,如同在教师“内部”打造一个“造血机制”,不断完善自我,永保发展的势头,增强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促进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的问题
1.教师专业自主权受到限制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教师和课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音乐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现今,音乐学科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形势一片大好。也正因为此,人们对音乐教师服务大众的工具价值有了过分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音乐教师自身的生命律动和专业发展。音乐教师成为履行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求的机械执行者,其教学工作除了承担相应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还需要经常接受上级权威的督查。随着学校行政管理力量的日渐扩大,教师和行政管理之间“服从—监督”的关系也随之强化,教师基本上失去了对教学环境的控制权,而逐步被异化为技工,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
2.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感不强
2011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各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要求后,“培训”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期望通过培训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培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发“发展”。在这种传统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下,教师被动的参与着变革。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普遍将教师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第一要务,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音乐教师都遵循着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很少主动地深入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专业发展。即便偶尔有之,也会囿于现实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而惯性的退缩,从“参与者”变身为“旁观者”。教师对自身主体性的忽视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模糊。
3.专业教学模式固化
教学习性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是个人经验的积淀,它随着个体固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一种能够支配和指导人的行为系统,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普遍认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音乐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至于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采用等,音乐教师很少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大多依赖以往自己学习时的经验,从而将“教师专业”和“专业发展”割裂开,使自己游离在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之外,这种僵化的专业教学习性和思维限制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内涵走向片面化。
三、实现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1.构建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是对教师自我的追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哪里”这是身份认同探讨的主要议题,它是教师对个人及职业群体的认知,包括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教学中的情感等。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得到音乐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一旦正确构建起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感,便能帮助教师深层次的认识专业自我,明确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增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更好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专业自觉和教学反思应该成为音乐教师的一种生存境界和专业素质。
2.健全制度,赋予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行为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行动动机,还会受到外部利益机制和环境的引导。学校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提供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可以从外部环境上引导教师,促其发展。首先,在评价机制上,评价内容、评价模式、评价理念要具有科学性、多元化,避免简单地将结果和奖惩相挂钩,需要关注到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现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以教师个体的成长推动专业的持续发展。其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群体团结协作的内部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高校管理者可以管理层进行正确的引导,打破教师的个人竞争主义观念,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破除不同专业教师合作的壁垒,突破固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创新适用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为教师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结语
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主体性和外部环境的平衡发展,但是教师个人在二者间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教师的自主性作为内驱力,从个人内在的角度去增强音乐教师的主体意识,打破教师固有的教学习性,提升专业教学研究能力。学校这一空间是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学校传统管理观念,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途径,同时成为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在美国的提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探讨,为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改革热潮,且迅速成为课程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的热门研究话题。时至今日,其势头依旧不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音乐作为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高校音乐教师凭借自身长期的知识积累、技能练习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学习来拓展其专业教学内涵,挖掘其价值意蕴及可实践的路径。
一、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行业性专业范畴和学科性专业范畴对其概念做了解析。对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要求,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来自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持续挖掘和反思,带有明显的个人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特点,包括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教学知识、经验的生成,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是教育教学和音乐专业的全面发展[1]。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新时代诉求。随着“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等理念的兴起,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寻求自我发展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显现,如同在教师“内部”打造一个“造血机制”,不断完善自我,永保发展的势头,增强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促进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的问题
1.教师专业自主权受到限制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教师和课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音乐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现今,音乐学科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形势一片大好。也正因为此,人们对音乐教师服务大众的工具价值有了过分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音乐教师自身的生命律动和专业发展。音乐教师成为履行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求的机械执行者,其教学工作除了承担相应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还需要经常接受上级权威的督查。随着学校行政管理力量的日渐扩大,教师和行政管理之间“服从—监督”的关系也随之强化,教师基本上失去了对教学环境的控制权,而逐步被异化为技工,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
2.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感不强
2011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各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要求后,“培训”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期望通过培训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培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发“发展”。在这种传统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下,教师被动的参与着变革。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普遍将教师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第一要务,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音乐教师都遵循着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很少主动地深入思考如何进行自我专业发展。即便偶尔有之,也会囿于现实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而惯性的退缩,从“参与者”变身为“旁观者”。教师对自身主体性的忽视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模糊。
3.专业教学模式固化
教学习性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是个人经验的积淀,它随着个体固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一种能够支配和指导人的行为系统,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普遍认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音乐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至于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采用等,音乐教师很少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大多依赖以往自己学习时的经验,从而将“教师专业”和“专业发展”割裂开,使自己游离在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之外,这种僵化的专业教学习性和思维限制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内涵走向片面化。
三、实现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1.构建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是对教师自我的追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哪里”这是身份认同探讨的主要议题,它是教师对个人及职业群体的认知,包括教师的知识、态度、信念以及教学中的情感等。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得到音乐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成为现实。一旦正确构建起音乐教师身份认同感,便能帮助教师深层次的认识专业自我,明确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增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更好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专业自觉和教学反思应该成为音乐教师的一种生存境界和专业素质。
2.健全制度,赋予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行为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行动动机,还会受到外部利益机制和环境的引导。学校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提供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可以从外部环境上引导教师,促其发展。首先,在评价机制上,评价内容、评价模式、评价理念要具有科学性、多元化,避免简单地将结果和奖惩相挂钩,需要关注到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现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以教师个体的成长推动专业的持续发展。其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群体团结协作的内部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高校管理者可以管理层进行正确的引导,打破教师的个人竞争主义观念,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破除不同专业教师合作的壁垒,突破固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创新适用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为教师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结语
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主体性和外部环境的平衡发展,但是教师个人在二者间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教师的自主性作为内驱力,从个人内在的角度去增强音乐教师的主体意识,打破教师固有的教学习性,提升专业教学研究能力。学校这一空间是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学校传统管理观念,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途径,同时成为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