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教育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大多与生活实践相关,分析阅读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感悟阅读情感,这些都不断培养着学生的理解能力。劳动教育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是实践的交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使阅读课的教学更加地丰富。
关键词:劳动教育;阅读教学;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所养成的优良品质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决定着为社会与国家所能创造的贡献价值。教育部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各科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同时,也提高感悟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感悟能力,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课本里的世界,从而心底的感悟之花生根发芽。
一、融合课本教材,感悟光荣劳动
学生低年级阶段就会学习到劳动最光荣的教学理念,在平常班级的各项事务管理中,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有时学校举办全校大扫除,班级的每个学生都会分配到相应的任务,根据平时的劳动内容进行大扫除。光荣劳动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践行劳动的义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加着眼于学习,对于劳动的意识逐渐淡薄。而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时代,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劳动,都需要有作为。结合语文课本里的教材,通过阅读课堂的深入剖析,学生也会感觉到光荣劳动的真谛。
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讲述了各民族的小朋友与山林间的小动物共同学习,共同玩乐,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结合这篇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进行分析,从细节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大青树下的学校为什么会如此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学生的答案各异,教师可以用“共同”来回答这个问题。小朋友与小动物做什么事情都共同完成,他们共同学习,他们共同嬉戏,在嬉戏过后,他们会共同爱护学校,共同来打扫学校的卫生。课本里的劳动故事美好又静谧,他们共同打扫学校的卫生,美好又快乐。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共同爱护我们的校园[1]。
二、劳动课堂教学,展现阅读魅力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学的理念,对于生活中的劳动进行具体阐述。从思想上,从教育理念上来改变学生对于劳动的观念,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和劳动相关的内容较少,通过仔细阅读,学生能够发现劳动的存在。劳动的教学课堂就是需要学生真正的感受劳动,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学习,这是要实践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通过一定的劳动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出五颗豆子的人生轨迹,小女孩因为一粒豆子变得更加活泼,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并用心呵护。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种子露出新牙的视频,这是一个劳动的过程,每天仔细观察,每天都要浇水施肥,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种子才会发芽。然后教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一颗花的种子,让学生带回家种植,认真观察种子的成长,就像文章里的小女孩一样。学生通过自我的真实种植,积极投入劳动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就会更加感同身受。当看到种子冒出新芽过后,心中的快乐也是无与伦比[2]。
三、更新教学理念,劳动交汇阅读
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教育理念的更新可以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新颖的学习方式,劳动教育融合阅读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劳动教育更为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语文的各项能力。劳动教学最主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理念要有较前卫的思想,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自我扮演的角色有新的认知,如此一来才能教阅读课程与劳动教育融会贯通。在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课本里的劳动内涵,通过理论的感知也能够更加丰富学生的劳动思想。
教学理念应该展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思想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渗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对于劳动的习惯需要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展现,教师在阅读的课堂上可以尽可能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将这些小活动赋予一定的劳动理念,可以使得学生真实的感受,阅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此外,关于劳动中的阅读更需要就真实的劳动进行开展,比如学生在种植或者打扫卫生时,可以联想到课本里的许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可以写一篇劳动心得,学生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发散思维。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从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个方面推进,真正将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理论加实践的劳动教育方式,有趣新颖的阅读教学,创新式的融合教育,都能够使得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阅读教学;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所养成的优良品质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决定着为社会与国家所能创造的贡献价值。教育部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各科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同时,也提高感悟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感悟能力,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课本里的世界,从而心底的感悟之花生根发芽。
一、融合课本教材,感悟光荣劳动
学生低年级阶段就会学习到劳动最光荣的教学理念,在平常班级的各项事务管理中,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有时学校举办全校大扫除,班级的每个学生都会分配到相应的任务,根据平时的劳动内容进行大扫除。光荣劳动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践行劳动的义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加着眼于学习,对于劳动的意识逐渐淡薄。而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时代,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劳动,都需要有作为。结合语文课本里的教材,通过阅读课堂的深入剖析,学生也会感觉到光荣劳动的真谛。
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讲述了各民族的小朋友与山林间的小动物共同学习,共同玩乐,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结合这篇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进行分析,从细节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大青树下的学校为什么会如此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然而学生的答案各异,教师可以用“共同”来回答这个问题。小朋友与小动物做什么事情都共同完成,他们共同学习,他们共同嬉戏,在嬉戏过后,他们会共同爱护学校,共同来打扫学校的卫生。课本里的劳动故事美好又静谧,他们共同打扫学校的卫生,美好又快乐。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共同爱护我们的校园[1]。
二、劳动课堂教学,展现阅读魅力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学的理念,对于生活中的劳动进行具体阐述。从思想上,从教育理念上来改变学生对于劳动的观念,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和劳动相关的内容较少,通过仔细阅读,学生能够发现劳动的存在。劳动的教学课堂就是需要学生真正的感受劳动,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学习,这是要实践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通过一定的劳动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出五颗豆子的人生轨迹,小女孩因为一粒豆子变得更加活泼,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并用心呵护。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种子露出新牙的视频,这是一个劳动的过程,每天仔细观察,每天都要浇水施肥,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种子才会发芽。然后教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一颗花的种子,让学生带回家种植,认真观察种子的成长,就像文章里的小女孩一样。学生通过自我的真实种植,积极投入劳动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就会更加感同身受。当看到种子冒出新芽过后,心中的快乐也是无与伦比[2]。
三、更新教学理念,劳动交汇阅读
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教育理念的更新可以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新颖的学习方式,劳动教育融合阅读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们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劳动教育更为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语文的各项能力。劳动教学最主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理念要有较前卫的思想,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自我扮演的角色有新的认知,如此一来才能教阅读课程与劳动教育融会贯通。在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课本里的劳动内涵,通过理论的感知也能够更加丰富学生的劳动思想。
教学理念应该展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思想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渗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对于劳动的习惯需要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展现,教师在阅读的课堂上可以尽可能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将这些小活动赋予一定的劳动理念,可以使得学生真实的感受,阅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此外,关于劳动中的阅读更需要就真实的劳动进行开展,比如学生在种植或者打扫卫生时,可以联想到课本里的许多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可以写一篇劳动心得,学生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发散思维。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从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个方面推进,真正将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理论加实践的劳动教育方式,有趣新颖的阅读教学,创新式的融合教育,都能够使得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