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实践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生动诠释“三全育人”理念不仅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保障。因此,本文首先从“三全育人”理念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出发,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展开“三全育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思政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全育人”理念相关概述
1.“三全育人”理念内涵
“三全育人”有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方面的内涵,其不仅体现出教育理念在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而是通过系统的育人理念多方面促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化人才,不断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
2.“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
“三全育人”理念有着三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全员育人,其以育人者的角度强调了每个社会成员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责任对于高校人才培育的显著影响。从我国的教育环境来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包含着家庭、社会甚至学生个体的责任,要求社会的各个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实现[1]。高校的育人队伍中不仅包含辅导员及课任教师,也包含着学校各级单位的人员和后勤工作者,只有提高大众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者的普及性认知才能够真正加强育人意识做好育人工作。其次是全过程育人,全过程的含义是从时间维度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育人工作并不应该拘泥于学生的学习,更要贯穿在其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从其步入大学生活开始到顺利毕业的每个阶段和成长过程,育人工作都要有参与感,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才能够真正促使大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后是全方位育人,这一概念是从空间维度关注教育方式,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只有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要力求多方位和多层次[2]。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新的教育环境透露出一些新的教育问题,也对新时代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难题。
1.网络技术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渗透逐渐广泛,据2020年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中的相关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其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作用,近一半的学生透露自己曾在网络上抄袭过专业文章,四分之三的人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盗版文件和软件,而讲脏话、浏览色情网站的人数也有着57%,除此之外,大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骚扰和诽谤,利用病毒盗窃他人钱财和信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网络与学生的关系已然密不可分,这虽然为高校展开教育工作提供了相关便利,但也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首先,西方相关势力可能会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意识渗透,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网络信息中并非完全是有用信息,虚假、色情等一类的信息将会使大学生受到诱惑从而成为施害者或者受害者。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使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的同时忽略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3]。
2.大学生压力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在校的学习压力,也面临着初入社会的不安和经济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困惑,从而阻碍了其智力及潜能的发挥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压力过大成为学生意志力薄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影响,常见的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很好完成自学任务,学习效率严重低下,甚至会产生自卑、交往恐惧以及精神分裂等症状。
3.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校园中也弥漫着急功近利、缺乏追求等不良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的课程明显积极性不足,不仅以“有用”和“无用”来定义必修和选修课程,而在日常学习中也通常热衷于选择以技术和实操为导向的课程,对于文化素质课程和政治教育课程出现抵触和厌学等心理状态,从而导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多学生难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不高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现象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论是高校管理层日常管理工作还是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风貌,才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展开。
三、新时代高校展开“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从近几年来的教育变革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须首先坚定办学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性的显著特点,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而砥砺奋进,而在此过程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助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员育人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1.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
顾名思义,文化育人是在文化的角度讨论教育过程的,而其关键便是创建文明校园,即积极在校开展阳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促使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辅导员群体仍存在着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现象,即重视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政治教育工作,其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常常难以发挥真正作用。从其原因来看,首先,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过于繁忙,导致其难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投入精力,从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现状来看,其管理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超教育法规定的200,而在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之中,由于管理体制具有不规范性,辅导员的职责远远超过了自身分内的工作,甚至需要处理院系中的杂事,沉重的工作事务导致其分身乏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以有效展开[4]。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高,且有着难晋升的显著特点,因此,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易产生倦怠感,在晋升方面,辅导员与课任老师相比有着较大差别,而由于其行政岗位的特殊性,其难以得到有效晋升。长此以往,辅导员的积极性将会遭受巨大打击。最后,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许多高校采取的是全面认可和全面否定的机制,即形式多样便能得到认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全面否定,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是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将辅导员从烦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是十分必要的。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师要与时俱进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课程讲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更要富有教育责任感,真正将专业课中的术业和道业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习总书记指出,课堂教学仍是加强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大势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不是独立的,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相呼应,发挥协同效应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而高校教育有着大班教学的显著特点,许多学生对于此类课程几乎丧失了学习兴趣,而部分教师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身无关,从而难以形成各类课程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各专业课老师也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政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局面。
3.行政人员要积极改变工作作风
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在行政工作中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象,官僚主义气息也仍有余存。学生在办事或者表达自身诉求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包家官等人指出,学术行政化逐渐成了目前教育的深层结构,即学院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负责也不是对艺术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这样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模式导致高校行政人员作风难以实现民主,而管理工作也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割裂开来,学生对于高校的信任感逐渐降低,其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失效。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思政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全育人”理念相关概述
1.“三全育人”理念内涵
“三全育人”有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方面的内涵,其不仅体现出教育理念在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而是通过系统的育人理念多方面促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化人才,不断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
2.“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
“三全育人”理念有着三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全员育人,其以育人者的角度强调了每个社会成员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责任对于高校人才培育的显著影响。从我国的教育环境来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包含着家庭、社会甚至学生个体的责任,要求社会的各个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实现[1]。高校的育人队伍中不仅包含辅导员及课任教师,也包含着学校各级单位的人员和后勤工作者,只有提高大众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者的普及性认知才能够真正加强育人意识做好育人工作。其次是全过程育人,全过程的含义是从时间维度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育人工作并不应该拘泥于学生的学习,更要贯穿在其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从其步入大学生活开始到顺利毕业的每个阶段和成长过程,育人工作都要有参与感,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才能够真正促使大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后是全方位育人,这一概念是从空间维度关注教育方式,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只有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要力求多方位和多层次[2]。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新的教育环境透露出一些新的教育问题,也对新时代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难题。
1.网络技术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渗透逐渐广泛,据2020年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中的相关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其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作用,近一半的学生透露自己曾在网络上抄袭过专业文章,四分之三的人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盗版文件和软件,而讲脏话、浏览色情网站的人数也有着57%,除此之外,大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骚扰和诽谤,利用病毒盗窃他人钱财和信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网络与学生的关系已然密不可分,这虽然为高校展开教育工作提供了相关便利,但也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首先,西方相关势力可能会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意识渗透,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网络信息中并非完全是有用信息,虚假、色情等一类的信息将会使大学生受到诱惑从而成为施害者或者受害者。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使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的同时忽略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3]。
2.大学生压力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在校的学习压力,也面临着初入社会的不安和经济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困惑,从而阻碍了其智力及潜能的发挥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压力过大成为学生意志力薄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影响,常见的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很好完成自学任务,学习效率严重低下,甚至会产生自卑、交往恐惧以及精神分裂等症状。
3.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校园中也弥漫着急功近利、缺乏追求等不良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的课程明显积极性不足,不仅以“有用”和“无用”来定义必修和选修课程,而在日常学习中也通常热衷于选择以技术和实操为导向的课程,对于文化素质课程和政治教育课程出现抵触和厌学等心理状态,从而导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多学生难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不高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现象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论是高校管理层日常管理工作还是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风貌,才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展开。
三、新时代高校展开“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从近几年来的教育变革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须首先坚定办学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性的显著特点,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而砥砺奋进,而在此过程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助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员育人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1.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
顾名思义,文化育人是在文化的角度讨论教育过程的,而其关键便是创建文明校园,即积极在校开展阳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促使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辅导员群体仍存在着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现象,即重视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政治教育工作,其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常常难以发挥真正作用。从其原因来看,首先,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过于繁忙,导致其难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投入精力,从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现状来看,其管理的学生数量已经远超教育法规定的200,而在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之中,由于管理体制具有不规范性,辅导员的职责远远超过了自身分内的工作,甚至需要处理院系中的杂事,沉重的工作事务导致其分身乏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以有效展开[4]。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高,且有着难晋升的显著特点,因此,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易产生倦怠感,在晋升方面,辅导员与课任老师相比有着较大差别,而由于其行政岗位的特殊性,其难以得到有效晋升。长此以往,辅导员的积极性将会遭受巨大打击。最后,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许多高校采取的是全面认可和全面否定的机制,即形式多样便能得到认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全面否定,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是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将辅导员从烦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是十分必要的。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师要与时俱进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课程讲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更要富有教育责任感,真正将专业课中的术业和道业结合起来,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习总书记指出,课堂教学仍是加强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大势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并不是独立的,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相呼应,发挥协同效应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而高校教育有着大班教学的显著特点,许多学生对于此类课程几乎丧失了学习兴趣,而部分教师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自身无关,从而难以形成各类课程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讲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各专业课老师也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政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局面。
3.行政人员要积极改变工作作风
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在行政工作中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象,官僚主义气息也仍有余存。学生在办事或者表达自身诉求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包家官等人指出,学术行政化逐渐成了目前教育的深层结构,即学院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负责也不是对艺术负责,而是对上级负责。这样的工作态度和管理模式导致高校行政人员作风难以实现民主,而管理工作也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割裂开来,学生对于高校的信任感逐渐降低,其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