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正如《大学》中所描述的个人的发展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任务。提升幸福感也一样,只有自己先感到并取得幸福,才能再给他人创造幸福,即个体幸福社会才会幸福。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公共幸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诗词语言独特、情感真实、意境高雅、形式丰富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从文化自信、人际关系和谐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感 古诗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幸福感是指人的身心需要获得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持久稳定的愉快感,一般包括物质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1]。然而现在高校教育中“重知识,轻情感培育”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教育主体关注的焦点主要局限于学生所处的外部学习环境,缺失了从学生主观感受维度审视其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进而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通过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动力。“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如《大学》中所描述的个人的发展路径,修身是首要任务,提升幸福感也一样,只有自己先感到并取得幸福,才能再给他人创造幸福,即个体幸福社会才会幸福。所以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从社会公共幸福角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中国古诗不仅语言独特、情感真实,而且意境高雅、形式丰富,大学生经过自身的理解、想象、感知和联想等心理活动,能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给他们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方面具有其他人文资源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一、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广大师生时曾说: “古诗词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应该学古诗词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大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深度,拓宽文化自信的宽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诗人们以诗言志,抒发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志向,为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在这里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魄;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的大气豁达;还有贾岛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独立自尊,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爱民情怀……诗人们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节操、一无前往的奋斗精神和满腔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将驱使大学生们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古诗词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以情感为基础,在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和人格障碍所带来的人际交往困难。一些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如自卑、闭锁、孤傲和羞怯等)和人格问题(如个体人格差异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妨碍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有共同的爱好。张岱也在《陶庵梦忆》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发生连通,需要一定的媒介。古诗词可以作为此媒介。因为热爱诗词能让大家因为这些爱好凑在一起,相互切磋,以诗会友、以词会友,这能让大学生们在群体之中获得认同感、快乐感和满足感,让精神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 进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三、古诗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好瘾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可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若合理安排可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然而调研发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多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闲聊和逛街,用于学习的人不到五分之一,学生对社团活动或学校活动也缺乏兴趣,课外阅读小说、散文以及娱乐类书籍的占大多数。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出一些问题,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对手机依赖也越来越强,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无法使用时,常会出现情绪变化,如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等,对手机的依赖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
但是古诗词不会,古诗词能让学生们在看到盛开的桃花时明白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天高云淡、凉风乍起、梧叶飘黄时,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如果大学生能将课余时间花在古诗词上,不仅自身能从诗词中得到愉悦和滋味,更不会像“刷手机”“上网”和“玩游戏”一样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更值得重视的是,古诗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且学以致用的话,自身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这必将为以后的就业铺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地方,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努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以美好古诗文化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以“文化自信、人际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 古诗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幸福感是指人的身心需要获得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持久稳定的愉快感,一般包括物质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1]。然而现在高校教育中“重知识,轻情感培育”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教育主体关注的焦点主要局限于学生所处的外部学习环境,缺失了从学生主观感受维度审视其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进而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通过提高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以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动力。“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如《大学》中所描述的个人的发展路径,修身是首要任务,提升幸福感也一样,只有自己先感到并取得幸福,才能再给他人创造幸福,即个体幸福社会才会幸福。所以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从社会公共幸福角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中国古诗不仅语言独特、情感真实,而且意境高雅、形式丰富,大学生经过自身的理解、想象、感知和联想等心理活动,能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给他们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方面具有其他人文资源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一、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广大师生时曾说: “古诗词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应该学古诗词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大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深度,拓宽文化自信的宽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诗人们以诗言志,抒发他们的理想、抱负和志向,为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在这里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气魄;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的大气豁达;还有贾岛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独立自尊,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爱民情怀……诗人们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节操、一无前往的奋斗精神和满腔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将驱使大学生们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古诗词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以情感为基础,在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和人格障碍所带来的人际交往困难。一些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如自卑、闭锁、孤傲和羞怯等)和人格问题(如个体人格差异和人格缺陷等),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妨碍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有共同的爱好。张岱也在《陶庵梦忆》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发生连通,需要一定的媒介。古诗词可以作为此媒介。因为热爱诗词能让大家因为这些爱好凑在一起,相互切磋,以诗会友、以词会友,这能让大学生们在群体之中获得认同感、快乐感和满足感,让精神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 进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三、古诗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好瘾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可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若合理安排可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然而调研发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多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闲聊和逛街,用于学习的人不到五分之一,学生对社团活动或学校活动也缺乏兴趣,课外阅读小说、散文以及娱乐类书籍的占大多数。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出一些问题,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对手机依赖也越来越强,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无法使用时,常会出现情绪变化,如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等,对手机的依赖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
但是古诗词不会,古诗词能让学生们在看到盛开的桃花时明白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天高云淡、凉风乍起、梧叶飘黄时,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如果大学生能将课余时间花在古诗词上,不仅自身能从诗词中得到愉悦和滋味,更不会像“刷手机”“上网”和“玩游戏”一样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更值得重视的是,古诗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且学以致用的话,自身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这必将为以后的就业铺出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地方,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努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以美好古诗文化教育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以“文化自信、人际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