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研究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经历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根据历史制度主义范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变迁宏观上受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层结构影响因素明显;微观上受到时代变迁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产业转型、新兴社会职业发展及社会认同的改变是影响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面对时代要求,亟需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方式以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发展壮大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逻辑

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古老的主题。新制度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历经近50年的发展,其理论和研究日趋成熟。而不同的研究重点导致制度主义流派之间争论持续不断,目前世界公认的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在解释制度生成、存续、变迁及影响等方面建立了各异的理论体系[1]。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的制度理论流派,主要关注事件过程与事件如何影响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制度的起源与转变[2]。历史制度主义在概念上依托于路径依赖、关键节点等工具,在解释机制上利用正反馈效应、渐进制度变迁等来解释制度的变迁与存续[3]。
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对于制度变迁的研究,在历史变迁中探讨制度影响和约束个体行为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间断—平衡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运用此框架,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是路径依赖分析,如制度在生成之后,协作效应、学习效应、成本以及适应性效应的设置与运行;二是动力机制分析,通过分析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博弈所导致的制度变迁来揭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三是深层结构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层次分析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以挖掘到影响制度变迁最为普遍的因素,从而可以解释更加复杂的制度现象[4]。
利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框架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政策变迁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把握政策发展演变的脉络,也可以为理论研究者对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理解和研究提供借鉴。

二、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也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修改其目的和内涵,通过对历史进行分期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探索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变化趋势,对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提出思考。利用历史制度主义中关键节点的概念工具,根据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分析,将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促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开始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引入更多更新科技含量更高的新设备、新技术,旧有的知识技术已难以支撑新设备的使用,要求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批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在此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社会普遍存在“重学轻术”的现象,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致使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或转变为普通高校,或被办成夜校和函授大学,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功能。

2.成长阶段(1990-1998年)

自党的十四大召开起,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期。这一时期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于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优化教育结构和确立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上。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生力量在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下迅速成长起来。

3.发展阶段(1999-2009年)

我国自加入WTO后开始全面与世界市场接轨,社会迅速走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业化道路。此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要适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大批实用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表示出,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当时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发展以就业导向和以服务为宗旨的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实际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建设资金已达140亿元,实施了国家中职示范校、高职示范校、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截至2008年7月,全国已建设2000多个实训基地,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校生数量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但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调整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发展不均衡问题,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来纠偏。这一时期,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因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所导致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

4.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以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趋于成熟,在新时代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新时代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经济转型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一形成”“两满足”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加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于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目前已经形成了义务教育为主,高等教育为辅,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科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从动态性的视角来探讨制度变迁的原因及结果。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变迁过程,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所带来的发展问题。

1.变迁动力分析

(1)国家发展阶段与职业教育变迁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阶段与我国的整体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国家发展在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缩影。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处于萌芽期之时,我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社会各个领域百废待兴,亟需一大批具有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来支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此时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其短期培养大量具有一定技术的工人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国家政策层面,职业技术教育还属于公办院校性质,国家及社会各界对其提供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的如火如荼开展,使得其迅速步入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仅凭国家开设的公立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供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国家层面也在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将权力更多交还于市场,国家转变到“守夜人”的角色。此时,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办学开始兴起,在短时间内为社会各界补充了大量技术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加入WTO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口红利的效应初显。社会各界如火如荼发展工业和经济的同时,仅仅懂得初级技术的人才日趋饱和,相对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却十分匮乏。国家在此时制定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教育学校扩招政策,意在培养一批具有更高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辅助社会经济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自2010年后逐步进入成熟期,此时的职业技术学校呈遍地开花的状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教育制度日趋完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与公立职业技术学校各有所长,共同发展。
(2)新兴社会职业发展与政策变迁
计划经济时代,职业设置相对固定,传播专业技能的途径相对单一,通过高等教育的学习后进入社会可以选择的职业相对简单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活力井喷式爆发,一大批新职业随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成长起来。根据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政策向推动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鼓励有资质的民间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授课,为社会短时内培养需要的人才。
进入新时代后,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新技术不断更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区域产业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变得多样且丰富,由此催生了更多与众不同的职业。为保证社会生活有序进行,对于新兴职业技术水平的认定和监督成为当下重点。2018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将新兴职业纳入职业技术教学范畴,对新兴职业从业人员标准进行考核和监督,新兴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政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社会认同与职业教育变迁
职业技术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之初,作为社会各界推崇的精英教育,一度地位超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学校以其专业性突出,就业竞争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优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虽火爆,公立的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培养的人才却有限。在经济社会转型并且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出于社会需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由把控转向提供方向性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多种形式办学情况出现。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培养出了一大批熟练的劳动者,迅速弥补了我国劳动力缺口,职业技术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职业技术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以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扩招为标志。此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度逐渐降低,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仅成为部分人希望快速步入工作岗位的一个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高中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度逐渐拉开距离。
进入新时代以来,部分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不断爆出丑闻,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渐渐处于最后选择,与1978年学子争先恐后报考职业技术院校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逐渐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更需要对专业设置、学生管理、办学及管理水平等做出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为新时代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2.深层结构分析

(1)教育发展侧重点与政策变迁
政策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自然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我国1978年至今的历史节点及国家发展侧重点可以发现,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
20世纪80年代,国家发展侧重点为农业经济。全国大力支持农业改革,亟需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农业技术的人才。由此诞生出农村教育改革工作,将发展农业高中作为当时的教育工作重点,全面加强了对农村发展急需和实用型的“短、平、快”致富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20世纪90年代,国家发展侧重点为工业经济建设。全国上下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而是拓展到工业生产发展急需的各项专业,不断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性初等职业教育和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发展侧重点转向高新型经济体系建设。此时已初步形成教育系统的雏形,初等技术工人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全国进行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旨在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知识且能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学习的复合型人才。
(2)社会需求转变推动政策变迁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大力发展农业改革,此时的社会对于懂得一定农业技术的人才需求量极大,政府和全社会都以全面支持农业改革,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在对大量基础劳动者和农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下,政府将发展农业高中作为阶段工作重点,并且要求普通中学也设置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全面加强了对农村发展急需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经济发展逐渐稳定,基础劳动者数量逐渐满足需求。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政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从对于基础劳动者的大量需求转变为对于拥有一定技术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技术学校不再局限于农业及相关技术教学,专业设置扩展到教师、电力等其他领域。
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逐渐分化向两条不同的道路,高中阶段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进入大学做准备。而职业教育更加强了其面对实践的特色,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关注点为培养学生可以迅速就业。
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劳动者仅仅拥有符合职业的相应技术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更需要劳动者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创新。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要求更加严格,旧有的教学机制和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体制也亟需跟随时代而进行变革。
 
(3)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影响政策变迁
职业教育的政策变迁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伴随着为满足生活需求所进行的职业选择。
20世纪80年代,社会物质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处于最基础的吃饱穿暖层级。此时的就业岗位相对稀缺,农民仍旧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学习技术以改变农民的身份是当时众多学子的主要目的。
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人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整个社会文盲程度大大降低,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对于职业技术的学习开始初步有所选择。此时的职业技术学习仍旧面对就业,但是就业后选择何种岗位与技术具有极强的关联,出于受尊重的需求,人们更希望选择教师等受人尊敬的专业进行技术学习。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教育的广泛普及,使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变得更加苛刻,学习技术后选择的相关职业是否能够满足个人兴趣,在之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个人发展都是人们进行专业技术选择时考虑的侧重点。

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1.创新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体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推行混合所有制办学已经成为新的发展动向。可惜的是,当前各地区现行的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办学的职业技术学校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实践困境,我国还未能成功探索出一条机制完善、制度健全、可复制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式与政策进行大胆创新,同时对其保障措施进行深度探索。

2.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方式

职业技术学校分为公立和民办两种,公办学校规章严格,而民办院校管控相对松懈。针对社会上近年层出不穷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问题,亟需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监督审查民办院校办学资质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及时取缔非法、不合规的学校,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严峻的社会转型问题,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树立榜样、加强资金投入等向社会宣传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观点上“重学轻术”的偏见,引导公正平等的社会风气,在整个社会上形成职业不分贵贱的良好氛围。

结语

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历经40余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推动其发展的力量既有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推动,亦有社会发展阶段变化所引起的社会认同因素和新兴社会职业发展的推动。通过对历史中教育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发展阶段的侧重点改变、社会整体需求转变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转变是促使教育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新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规范引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创新办学体制、规范办学方式上有所作为,更需要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多方合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时代命运共同体。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