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该加快国际化进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前提下,保持自身院校应用型特色,树立与自身办学定位相符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和目标,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里,这个概念从意识到中国对外行动原则的发展阐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国内985、211、“双一流”高校逐渐将“全球意识”“国际视野”纳入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目标,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因素,往往埋没于国际化的浪潮之中;但是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连接科学研究型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立交桥”,同时也是为区域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弱势的基础上找准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发展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顺应潮流又要保持特点,进行国际化发展便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紧迫性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此呼吁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可以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国方略增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紧迫性。
1.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推动需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需要大学推动其国际化办学进程,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育生力军、思想库和智囊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截止至2019年底,应用型本科院校共计1265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也关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的快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先进的价值和理念,对高等教育有引领功能,不仅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更是引领其他各级各类院校借此大势,抓紧国际化发展实践——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各国学生的了解,建立各国间民心相通和文化交融,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推动相关战略的顺利运行。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为所在区域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国家间文明互鉴交流创造奠基石和铺路砖,同时也反作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为其奠定基础,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才能完成这个战略使命。
2.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实践需要
我国高等学院尽管办学层次不同、种类多样,但是使命相同、同向而行,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力智力和文化理念支撑。对比已经有着较为清晰定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夹在中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位稍显尴尬,发展势头不容乐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发展至普及化,发展重心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国际化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国际化指标也随之成为衡量高等学府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改变其弱势地位,获得生存的发展权,更加要积极适应、主动参与,这既顺应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基本思路
国际化是当今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要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真正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实践中,必须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前提下,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设施建设、校际交流等多方面着手,而整个过程还必须保持“应用型”特色。
1.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方面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办学方向上,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中去。另一方面要坚持“洋为中用”,中外融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同样地,一个学校,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利用国际化的良好契机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并结合本国本校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转化成切实提升学校实力的生长点,同时也要向世界文明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应用型与国际化并举的教育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其学校定位,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的重任,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国际化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要关注到这类院校的应用型特征。差别化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基于学校自身优势学科,依托地方特有的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发展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和国际化并举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应用型是目的,国际化是手段,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的目标。以实践为导向,通过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师生交际交流、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等一系列国际化手段,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优势学科,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切实为所在地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步是,应用型是目的,国际化也是目的,达到建设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最终目标。为了促成学校的国际化,从国家到学校再到学院,从国际化政策到国际化计划到国际化细则,由上至下的体系层层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可以通过国际学位项目、海外师生交流项目、海外实习项目、海内外校际联盟构建,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应用型教育内容,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最终达到应用型与国际化融合一体的状态。
3.树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致的国际化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尽快向国际化转型,就必须树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相符合的办学目标。主要将以下几方面作为着力点。首先,国际化的思想观念必须深入人心。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方经济文化、学校自身实力、学校办学规划、生源质量等原因,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意义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在制定国际化办学目标时,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多部门、全方位地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国际化的理念能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里。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打造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引入国际化的专业课教材,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义。鼓励双语教学,积极推动专业课外语授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同时也是开阔国际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大力提升学生语言水平。民心相通是最深入、最长久、最基础的互联互通,而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生源素质、学校所在地区等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均较为勉强,熟练掌握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的学生人数有限,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来设置语言能力目标,进行层级划分——提高熟练掌握第一外语学生的比重,开设多种类第二外语课程,选拔一定比例的学有余力学生进行第三外语学习。
4.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办学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加速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进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外部世界联结的过程,海内外高校走向国际合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作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基地,应发挥教学资源的比较优势,融国际化维度于课程之中,拓展师生交流项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高水平强的实践人才;从科学研究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很多研究型大学所不能替代的教学科目,比如护理、社会工作、艺术设计等,而这些学科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强大的驱动力;从社会服务来看,国际合作可以实现真正的知识分享,不仅可以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而且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从文明的传承创新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国际合作,构建院校联盟,其本身不仅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相互流通,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思想根基。
新时代呼唤新的使命,新征程期待新的担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之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承上启下的“立交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投身于国际化潮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大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实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