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音乐素养是能够提高个人气质的因素之一,所以音乐教育一直在国民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小学教学中,音乐课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学科,所分配的课时也十分有限,但是音乐课给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音乐欣赏教学更是起到尤其独特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切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聆听、演唱等实践活动过程中,以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体会到了音乐的妙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更新欣赏方法,发挥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基础教学;早期开发;音乐欣赏;欣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音乐教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受重视程度越发凸显。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面对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音乐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借势发展,得以更上一层楼[1]。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已经在学校全面展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现在教育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然而,行动轰轰烈烈,结果却并未欣欣向荣,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远没有达到人们期许的高度,还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的空间[2]。目前小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平时也会通过一些电子设备播放歌曲,但是却对音乐课没有什么兴趣,学校的音乐教育进退两难,止步不前。究其原因,虽然跟各个环节都脱离不干系,但是小学音乐教学目的模糊明显成为了根本所在。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对中小学音乐课本中选编的音乐欣赏内容不足够重视,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就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音乐教育的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内容种类较多,教育方法也各有不同,具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是一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只是以教学生唱歌为主,它有着自己的优势,也有着不小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从人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则不难得出这样的关系:①人们创作音乐。这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过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②人们表演音乐。这和前者比较起来是相对次要的关系。先有创造,才能出现表演。③人们欣赏音乐。表演的过程,同时就伴随着欣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对表演做出认可或不同理解[3]。以上三点中,创作和表演在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和提高运用能力方面功不可没,而欣赏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那么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到底应当把哪一方面放在音乐早期开发的重点上?我认为那就是音乐欣赏。
现行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一课都安排了1-2首欣赏曲,主要有声乐曲和四乐曲两类,并明确地设置了“听听想想”等练习题。“听听想想”练习设置恰当,则会使听者(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思绪绵绵,使欣赏者享受到了音乐的美,陶冶了情操,也掌握了乐曲的全部内容。
一位学生在语文课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身在简陋的教室里,心灵却在华丽的艺术殿堂里浸润,当纯净、美丽的乐曲响起,就仿佛经历了一次圣洁之旅。由此可见,欣赏对孩子们有着强烈吸引力以及巨大影响力,当孩子沉浸在美妙音乐的氛围中,它所产生的作用超乎人们的想象,难以衡量[4]。想要成为一个作曲家,欣赏音乐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环节。诚然,想到成功创作歌曲,需要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拥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具有高于常人的个人素养。但是在最初阶段,一般都是先由欣赏音乐而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到学习音乐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以及时常迸发出的灵感,最终创作出了音乐。正如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所说:“培养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5]
从另一方面来说,接受音乐教育的中小学生,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位音乐教师首先回答的问题。也许有许多学生看了郎朗的精彩表演后会在心里埋下一颗音乐表演者的种子,也许学生感动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而暗暗追随他的脚步,但是大多数学生最终都将成为欣赏音乐的受益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体会音乐带来的无以言表的精神收获[6]。
二、教师的介绍应详略得当,不要面面俱到,滔滔不绝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曲目的基本信息、背景以及曲目特点等固定知识性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筹划,讲课时重点突出,点到即止,对于一些次重点的内容可以引导兴趣浓厚的孩子在课后自行拓展,并给与相应引导和讲解,课上不再赘述,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尽情欣赏音乐[7]。有些教师总是对曲目基本信息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唯恐学生一知半解,这就陷入了灌输式教育的误区,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例如,小学音乐课本第九册第五课欣赏曲,在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首曲目之前,可向学生作如下概括表述:本曲是以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动人事迹为依据,以同名电影动画片中主题歌旋律片断和阿拉腾奥勒所作的一支内蒙教曲的旋建片新作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全曲包括五个部分,本课只欣赏第一部分《草原放牧》。之后,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即让学生初听一遍乐曲,对乐曲有一个总的听觉印象。
但同样也存在另一种现象,有些教师过度重视音乐欣赏,完全忽视了讲解的辅助作用,在音乐欣赏课中几乎不怎么讲解,将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听[8]。这样教学目的不明确,导向性不强,教学方式过于“开放”,小学生毕竟积累的知识有限,悟性也比不了音乐家,不太可能一听即懂,基本都是云里雾里,无法对音乐产生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达成教学目标便成了痴人说梦。
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言简意赅、主题突出[9]。如:这部作品是什么类型的曲目?是声乐曲,那么它是运用的哪种演唱形式?是器乐曲的话,那么它具体是什么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还是重奏?这些内容一般在音乐欣赏教材中都会提到。但对于演唱、演奏者和词曲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绍,教材中有的有介绍,有的则要靠教师去查找资料了。另外,声乐曲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乐队的配器等知识,就要看每位教师自身对这些技术性知识了解和掌握多少了。背景因素,即作者创作乐(歌)曲所处的时代所独有的特点。作者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有感而发,或慷慨激昂,或奋勇向前,或群情激奋,或怡然自得,所创曲目经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学生在欣赏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作品产生的年代,加强代入感,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另外,音乐欣赏教学要关注感受音乐的要素,避免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10]。尤其是中国古典的某些音乐作品,句、段、章法并不那么规整,无法用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曲式理论去生搬硬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音乐的表现力以及表现方式不同于文学,它没有具体直观的形象描写,内容更加抽象,需要细细品味其旋律,即便感知到了某种意境也难以言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设置框架,告诉学生某个曲目就是在讲什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觉并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发挥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教师较少进行指向性干预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善于讲解自己对于曲目的认识和理解,结果往往有失偏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有效提示和讲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找寻音乐的真谛。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脑洞大开,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就是这些想法,有时正是成人们梦寐以求的灵感[11]。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经历和生活,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避免是非性判断,而是要多加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对音乐能有更多发现。
四、音乐欣赏要因施教,不要一概而论
王者有段位,音乐也有层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受众,音乐欣赏也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就拿兰州市来讲,五个中心区与三个郊县不一样,五个中心区各校不一样,音乐班与普通班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或者在平时与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音乐类型方面,爵士、摇滚、流行、民族、古典、民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纵然学生兴趣不同,也总有一款适合你。通过了解发现,多数学生还是更喜欢流行音乐,那么教学选材上就要有所侧重,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同学需求,不能厚此薄彼。
在学生基本音乐素质方面,也要分清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深入了解曲目创作的背景、曲目的独特风格、作者创作的灵感以及同一时期的艺术氛围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对于音乐知识较少的学生,教师就要适当降低要求,使学生量力而行,努力掌握书中的知识,培养音乐欣赏的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学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相结合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进行音乐欣赏的基本条件。但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和学识积累,情感体验不足。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注教师要走重情感教育。
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对欣赏音乐有一定辅助作用,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但绝不是全部。音乐教育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情感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将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变化,教学方式也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基础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个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再辅以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都跃升到更高的层次,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